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黃小希、崔清新、余曉潔)一杯牛奶,寄託了人們對於健康的期盼。然而近年來,隨著三聚氰胺、OMP等詞彙從陌生變為熟識,人們對於國産乳製品的信任也大打折扣。春節以來,港澳地區更因內地消費者搶購進口奶粉,出現“奶粉荒”。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衛生應急檢測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認為,港澳“奶粉荒”折射出消費者對國産乳製品的不信任。這種信任危機正是乳製品質量安全事件不斷累積的結果。
發生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僅對我國乳製品行業打擊巨大,也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儘管我國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出臺《食品安全法》,尤其加大了對乳製品的監管力度,但近年來各種或真或假的“毒奶”傳聞仍然不絕於耳。一旦有風吹草動,公眾對相關企業的懷疑和譴責就會被再次“激活”。
盧亦愚代表指出,乳製品行業之所以安全事故頻發,與現有法律法規處罰力度不夠有關。違法成本低,但由造假帶來的利潤卻很高,這使不法分子容易産生僥倖心理,鋌而走險。
“如果追責力度可以達到令造假者‘傾家蕩産、傷筋動骨’的程度,才能對不法分子産生足夠震懾,從而提高企業守法經營的自覺性。”盧亦愚代表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教授李蓉認為,我國乳製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暴露出我國奶源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
“相對於國內迅速增長的乳製品消費需求,我國奶源供應有限,集約化養殖場不多,散戶供奶比例較大。處於産業鏈最低端的奶源供應或收購環節出於盈利目的,可能往牛奶裏添加非法物質。”李蓉委員建議,針對我國奶源現狀,應建立健全添加違法物質舉報監測獎懲系統,以引導行業內部自律。
儘管奶源有限,我國乳業現狀卻是企業數量較多且參差不齊。為此,李蓉委員建議,我國應提升乳業“門檻”,要求企業擁有自己的養殖場,或者對奶源供應、收購環節有很好的監控能力。與此同時,應進行有效的調控和引導,使奶源的供應量與市場需求相協調,使奶源供應與生産企業以及整個乳業真正實現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紅宇則指出,乳製品質量出現問題,並不是標準的問題,而是對這些標準本身的監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力。
“舉例來説,奶製品生産企業對原料奶的收購標準有關於蛋白含量的標準,但我們不能光拿化驗單看是否符合標準,否則仍然會出現‘過關’的奶含三聚氰胺的問題。”劉紅宇委員建議,監控標準應該考慮根據奶牛數量推算能夠提供多少奶製品,並以此判斷奶源質量。
事實上,為加強我國乳品質量監管,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就提升乳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並強調企業要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衛生部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認真開展乳品標準清查、整合,審查並公佈了68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重點完善了嬰幼兒食品相關國家標準。與此同時,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在去年查辦的問題乳粉案件中,有關犯罪分子的量刑標準進一步提高,其中2人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一些代表委員表示,改變乳品質量安全現狀,既需要國家“下重拳”,也需要企業加強自律,以過硬的質量打造國産品牌美譽度。
盧亦愚代表認為,國産乳業也許可以從溫州皮鞋的發展過程中獲得啟發。“溫州皮鞋從劣質向名牌的轉變表明,只有質量才能打造品牌、樹立信譽,也只有質量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