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5月30日電(記者 王炳美)具有首都“南大門”特殊位置和1100萬人口特殊市情的河北省保定市,近年來不斷探索社會管理的新途徑、新方法,通過機制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社會和諧,維護了社會穩定。
以民為本——幹部“沉”到一線做群眾工作
社會管理的過程,首先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
在望都縣城關鎮政府,工作人員輕點鼠標,“電子民情檔案”一欄立即顯示出全鎮每家每戶的生産生活狀況、就業及收入情況、家庭成員享受社會保障情況等八個方面資料,讓人一目了然。
隨機調出“龍莊村李青春”:男,45歲,因患尿毒症花費巨大,致使家庭生活困難,目前享受助困“一卡通”救助。近日,鎮政府給予困難補助金2000元,併為其申請了大病醫療救助4000元。
李青春享受的助困“一卡通”是保定市實施的一項綜合助困措施。這種扶貧助困直通模式,整合了20多個部門的30多項救助政策,特困群眾持卡,可以享受就醫、上學、就業、購物、乘車等方面的優惠和救助。目前,全市有46000多名特困群眾接受“一卡通”的資助,年減免各種費用1500多萬元。
建立“電子民情檔案”和實施“一卡通”救助,是保定市開展“群眾工作站”活動和“親民愛民”活動的縮影。
2008年6月,保定市開展了以幫扶困難群眾為主要內容的“親民愛民”活動。組織全市副科級以上機關幹部,倡導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對貧困群眾和貧困學生進行結對幫扶。
目前,全市幫扶幹部總數達到2.1萬多人,累計輸送幫扶救助資金近3億元。為擴大幫扶範圍,針對不同困難群體,推出系列幫扶行動。如針對上不起大學的貧困學生,組織開展“金秋助學”行動,每年有2000多名貧困大學生得到資助;針對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老人缺少人照顧的情況,組織開展“手拉手”助困行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雇人照顧五保老人的起居和生活,目前“手拉手”助困老人達8660多名。另外,針對城市孤寡老人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針對貧困青年的“就業扶助”等一個又一個助困活動,常年不斷,一個個困擾群眾的難題得到化解。
2008年8月,為擴大群眾工作的受益面,保定市進一步探索群眾工作新模式,在所有行政村(社區)建立“群眾工作站”。
“群眾工作站”由市、縣、鄉幹部組成,隊員不與本單位工作脫鉤,不在基層吃住,每月“逢五進站”(5日、15日、25日)。工作隊員關注民生熱點,排查矛盾隱患,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群眾困難。為保證隊員上站時間,全市“逢五避會”,給工作站讓路。
3年來,全市6598個“群眾工作站”近2萬名機關幹部深入基層一線,累計走訪群眾140萬戶次,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11.3萬多條,協調各類資金近4億元,代理群眾信訪12750件,化解各種矛盾糾紛35600多起,被群眾親切地稱為“不走的工作隊”。
服務為先——創建便民利民服務網絡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變管字當頭為服務為先。隨著由重管理向強服務的理念轉變,保定市相繼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和信訪接待服務中心。
行政審批服務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務,目前,市、縣、鄉三級全部建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進一個門,辦所有事,形成上下貫通,方便快捷的行政審批服務網絡。
行政審批實行“一章制”,一個部門一個章,一個窗口一個章。曾經108個公章圍城的建設類項目,現在只需要9個公章就可以辦妥。
設崗定人,開門辦公,限時完結。市、縣、鄉三級行政服務中心互聯互動,實現網上對接,主要行政服務項目實現網上審批、網上監控、網上評議。同時,行政服務中心向農村和社區延伸,把便民的觸角伸向最基層,特別是一些繳費、蓋章等程序性服務,可以委託代辦,讓群眾有事“動嘴”,下鄉幹部 “跑腿”。
民政事業服務中心是以老、弱、病、殘、軍為保障對象的服務機構,集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優撫醫院、軍休幹部服務中心“五院合一”,使民政服務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蘇志義,一位84歲六級傷殘退伍軍人,由於家庭貧困,一生沒結婚。2010年在政府部門的安排下,蘇志義被接到順平縣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安度晚年。
“今年國慶節前,全市所有縣市區都將建成高標準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形成全覆蓋的民政事業服務網絡,屆時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服務對象將全部搬入新居。”保定市民政局負責同志介紹説,目前,市級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已經開工建設,各縣(市、區)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已有21個建成投入使用。
信訪接待服務中心真正把信訪作為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窗口和橋梁,作為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的重要途徑。保定市對接訪幹部全部進行嚴格培訓,強化服務理念,制定服務規範,信訪接待實現由“推、脫、躲”向“主動、週到、熱情”的轉變。
建立涉法涉訴案件接待中心、醫患糾紛調解中心,進行有針對性信訪接待服務;實行農村、社區群眾信訪代理制,變群眾追著幹部訪為幹部幫著群眾訪;充分發揮信訪接待服務網絡的信息集成優勢,建立社會風險預警分析制度和應急保障體系……一項項便民利民的服務舉措織就了保定全覆蓋、全天候信訪服務網絡。
固本強基——發揮基層組織主力軍作用
社會管理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
為夯基固本,保定市把管理觸角延伸到最基層,精心鍛造鄉鎮、農村、社區“三支隊伍”,打造社會管理一線主力軍。他們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農村幹部隊伍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建設的意見》。
在鄉鎮,探索建立鄉鎮領導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政治待遇、提高經濟待遇,強化社會管理責任,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用於激勵鄉鎮幹部。
在農村,探索實行了“一定三有”(定職責目標,收入有保障、幹好有希望、退後有所養)激勵關愛機制。全市農村“兩委”班子全部與鄉黨委、政府簽訂目標責任狀,向群眾簽訂承諾責任書。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補貼1億多元,用於提高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職務補貼,為現任“兩委”主要幹部辦理養老保險,給離任幹部發放補貼,解除農村幹部的後顧之憂。“一定”和“三有”的聯動,像磁石一樣把外出務工青年、復轉軍人、農村致富能手和高校畢業生“吸”回了農村。在農村基層組織引領下,農村共青團、婦聯和紅白理事會、婦女禁賭會、好媳婦評選會等群眾組織蓬勃發展,在加強農村管理,促進農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社區,為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在人才選拔培養,提高生活待遇,強化政治激勵,改善工作環境等方面給予全方位傾斜。從2009年起,社區工作人員以當年度最低工資標準為基數,每年遞增10%,最高遞增50%。市、縣兩級分別設立了社區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和社區建設獎勵資金,保證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深入開展。現在,通過先聘後選、安排新錄用公務員和優秀選調大學生到社區挂職鍛鍊等措施,一大批優秀人才進入社區。
保定市累計投入7381萬元,建立健全了市、區、街、居四級社區服務中心(站),普遍推行社區“一站式”、“一門式”零距離公共服務。現在社區居民只要一個電話、一條信息就可以享受到面對面的社區服務。同時,積極引導各類新型經濟、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城市社區管理正在向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