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17日電(記者楊維漢 秦交鋒 胡星)對於歷經滄桑的雪域高原來説,60年前的5月23日,是一個歷史轉捩點--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
60年後的今天,西藏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6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而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西藏人民在世界屋脊上卻創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間奇跡,實現了一代代藏族人心中的夢想……
黎明新生--和平解放、民主改革,雪域高原擺脫封建農奴制的桎梏,百萬農奴真正成為自己家園的主人
60年前的西藏,在封建農奴制度下呻吟。居住在世界最高處95%的西藏勞動群眾,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當時,佔西藏人口不到5%的官家、貴族、寺院上層僧侶,佔有了幾乎全部生産資料,廣大農奴被當成“會説話的牲畜”,一無所有,毫無人身自由。農奴主以各種酷刑,如鞭打、挖眼、剁腳、斷手等維護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掙紮在極其殘酷和貧困的人間地獄。
“高懸的雲朵啊,怎奈如此的烏黑;太陽終有一日,定將綻放光芒。”這首舊西藏廣為流傳的民謠,是無數農奴渴盼打碎身心枷鎖的呼喚;解放西藏--這是西藏人民的吶喊和期盼!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十七條協議”像一道閃電劃亮夜空,西藏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
“今後,在這一團結基礎之上,我們各民族之間,將在各方面,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發展和進步。”協議簽訂的第二天,毛澤東主席做出這樣的歷史性預言。
西藏的歷史開闢了新的紀元--
和平解放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羈絆;動搖了封建農奴制度的社會基礎,為民主改革播下了火種;創造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社會條件,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推動西藏逐步從專制走向民主,從落後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小康……
“黑夜被黎明驅逐出大地之前,總是會拖下長長影子。”1959年,西藏上層的反動勢力背信棄義,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武裝叛亂。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人民一道堅決平息了叛亂。
與此同時,在西藏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性民主改革運動。
“貴族的太陽落下去了,我們的太陽升起來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區乃東縣克松村翻身農奴的後代們,這樣形容改變了他們命運的那場變革。
這個太陽,如此溫暖,如此燦爛。這一年,克松村99戶農奴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牛羊和住房,揭開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歷史性地成為第一批以自身行動埋葬黑暗封建農奴制的人。
“分到土地後大家高興啊!30多個農奴端起了青稞酒,在自家地裏喝酒、唱歌、跳舞。”曾在江孜縣帕拉莊園做農奴的米瑪頓珠依然清晰記得,翻身農奴醉倒在自家農田裏的那個下午。第二天,米瑪頓珠一家老少就跑到自家21畝田地上,開始辛勤的耕作。秋天到了,和高原上千萬個家庭一樣,米瑪頓珠一家第一次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勞動果實。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從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力,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上享有平等權利。
當年,西藏約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農奴和奴隸為主的鄉人民政權。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時,藏族等少數民族代表佔到80%以上。
西藏各族兒女終於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80多歲的次仁拉姆出生在山南地區的一個農奴家庭,6歲時就給農奴主幹活,經常遭受主人的毒打。民主改革後,次仁拉姆帶領昔日村裏最貧困的11戶農奴成立了“窮棒子互助組”。一年下來,不僅糧食自給,還有了余糧。
此後,次仁拉姆當過鄉黨支部書記、擔任過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為翻身農奴的突出代表。“過去,我不過是一個苦命的農奴,在共産黨領導下成為國家的幹部,參與本地區本民族事務的管理,參與自治區重大事項的審議。我深深體會到西藏新舊社會兩重天!”次仁拉姆説。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先後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有力保障著人民的各項權益。目前,西藏自治區幹部隊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比重超過70%,其中縣、鄉兩級主要領導中,超過81%。西藏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4%以上。
“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是西藏發展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讓佔西藏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獲得了生存權、發展權。”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大學旅遊與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圖登克珠説。
從那時起,世界屋脊上,一個舊時代結束了,一個新時代在崛起!
歷史跨越--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西藏各族兒女團結奮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之路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帶著大量的種子、農具、織物等,從長安到拉薩,走了近3年。
半個世紀前,人們從內地用駝隊向西藏運輸物資。每前進1公里都會有駱駝倒在路上。
2011年7月7日,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展講解員、26歲的藏族姑娘玉珍帶著甜美的微笑告訴參觀者們:“5年前,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現在,我坐火車40多個小時就能從北京回到拉薩。”
世界屋脊,歷來行路艱難。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一書形容西藏的交通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
60年前,新生的西藏揭開現代化建設的序幕,走向美好未來的第一步,正是從修路開始。
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1954年12月25日,“一撇一捺”猶如“人”字形的川(康)藏、青藏兩條公路在拉薩河邊交匯。在付出3000多名英烈的生命和佔新中國四分之一駱駝和大批牦牛、數萬噸各類物資等巨大代價後,終於為西藏築就了通向外界的“天路”。
這是一條通往文明的進步之路--
公路通了,有了大量進藏物資的物質基礎,有了援藏人員的技術支持,高原上的新事物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
1955年,拉薩奪底水電站建成投産,拉薩市第一次有了電燈照明;1956年,拉薩汽車修配廠動工興建,完工後成為西藏第一個現代化工廠;第一個郵電所,第一所現代學校,第一所現代醫院……無數個“第一”記錄著西藏不斷前進的腳步。
到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前後,西藏的工業和農牧業發展已初具規模。1965年,西藏工農業總産值達到3.38億元,比1959年增長82.7%;糧食總産量達到2.9億公斤,比1958年增長88.7%。
從無到有,從慢到快,新西藏快速發展,人們形容這是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
60年前,西藏沒有現代化意義上的工業,連一根鐵釘、一包火柴都無法生産。60年來,西藏人民在把世界上最後一個封建農奴制社會送進歷史博物館的同時,也在世界屋脊上創造出讓世人驚嘆的偉大壯舉:
目前,西藏擁有中國最大的地熱站,最大的太陽能電站,最大的鉻鐵礦生産基地,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擁有了較為完整的工業、農業、流通體系。
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希望之路--
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西藏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期。
一次又一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召開,一批又一批援藏工程的開工,在雪域高原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建設高潮--
“特殊”“優惠”“靈活”一直是中央對西藏政策的關鍵詞:從中央第一次座談會決定免徵農牧稅,到第二次座談會提出農牧區“兩個為主”“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第三次座談會出臺財稅、金融、投融資、外貿等方方面面政策,再到第四次座談會決定將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礎上再延長10年,第五次座談會明確對口支援各省市每年拿出地方可支配收入的千分之一來支持西藏……特殊優惠政策推動西藏經濟快速發展。
從43項、62項、117項工程,到“十一五”188個項目,再到日前出臺的“十二五”226個項目……一批批援建項目,數量在增加,規模在擴大,領域在擴展,為西藏發展注入了一股股強勁的活力。
人們不難發現,西藏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十分獨特--
她的發展起點如此之低,基礎設施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低於全國乃至其他民族地區;
她的發展動力卻如此之強,中央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部署西藏發展大計,全國各地人財物傾力支援;
她的發展步伐又是如此之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曉明感嘆,“在我們共和國的土地上,就一個省份的範圍來説,西藏社會變革程度之深,社會進步跨度之大,堪稱為最。”
短短60年,西藏從極其封閉、落後的社會形態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地理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一個民族地區如何發展,沒有先例可循。
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歷屆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創造性地帶領高原各族兒女艱苦創業,把中央支持西藏的方針政策落實到位,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成功地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
“中國特色、西藏特點”--就是充分考慮西藏特殊情況,始終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實施“一産上水平、二産抓重點、三産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促進西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西藏正在收穫豐碩的成果:
--基礎設施有了根本改變。公路、航空、鐵路運輸協調發展,公路通車里程達5.82萬公里。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和22條國際國內航線的開通,西藏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人與物的交流更加緊密、快捷。
青藏鐵路開通已有5年,累計運送進出藏旅客4100多萬人次,運送貨物1.8億噸,“進藏難”徹底成為歷史,深刻改變著高原上每個人的生活。
--特色産業做大做強。優勢礦産業、藏藥業、民族手工業、特色旅遊業、特色農業牧業迅速崛起,成為支柱産業。最近5年來,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2125萬人次,年均增長30.6%,實現旅遊總收入226.2億元,年均增長29.8%。
“十一五”期間,西藏保持了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勢頭,5年中,國內生産總值先後跨上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三大臺階,由2005年的248.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6億元。
--碧水藍天得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退牧還草、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目前,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讓藏家兒女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昌都地區昌都鎮通夏村,在民主改革前曾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通夏村在發展農牧業生産的同時,組織施工隊進城務工,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保持在1萬元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西藏已有近20個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的行政村。越來越多的藏族企業家的誕生,越來越多的藏族高端人才的涌現,折射出西藏社會歷史性的進步。
藏語言學家説,過去的藏語詞彙只有“主”和 “奴”而沒有“人民”。“民主”一詞也是在1959年以後才誕生的。藏語詞彙在60年裏添了很多新成員。“科學”“律師”“股票”“市場經濟”等眾多的新詞彙,折射著西藏發展的勃勃生機……
孟加拉國駐華大使艾哈麥德在北京參觀了西藏60年發展成就展後感慨説:“我感覺西藏每一天都在發展變化!”
共享幸福--民生工程溫暖人心,民族文化有效傳承,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西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托起美好未來的夢想,邁向希望的明天
社會的解放和進步,歸根到底是釋放人的自由、人的潛力、人的創造。
多吉,一個農奴的兒子。靠政府的資助,走出父輩們從未走出的深山,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而後又遠赴意大利和美國深造。如今,他是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國內外知名的地熱專家,取得了中國同行欽佩不已的成果。他的8個子女,有4個取得了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多吉説:“這是做農奴的父親當年做夢也無法想象的。”
制度改變命運,知識點亮人生。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農奴根本不能上學。現在西藏小學入學率達到99.2%,初中入學率達到98.2%,青壯年文盲率降至1.2%。
60年來,西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1985年開始,在農牧區中小學實行寄宿制,並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今年,“三包”政策將擴大到學前和高中教育。“三包”免費教育體系將全面建立。
一個社會是先進還是落後,應看其是否為大多數人造福。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區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使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各族群眾充分享受著溫暖的“民生陽光”。一連串數字展示著和平解放60年的今昔對比:
--過去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拉薩城郊居住著大量貧民和乞丐。而今,140多萬農牧民住上了新房。2006年起,西藏實施了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惠及全區27萬多戶住房條件較差的家庭。
--過去西藏沒有一所現代醫療衛生機構,只有3所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的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從醫人員不足百人,加上農牧區的近300名民間藏醫,全區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醫務人員。2010年末,西藏各級各類衛生機構1352個,衛生技術人員9983人,每千人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分別達到了2.5張和3.05人。西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逐步建立了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
--近60年是幾個世紀以來西藏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西藏人均預期壽命由和平解放時的35.5歲增加到67歲。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西藏人口由和平解放前1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22萬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萬人,佔90.48%。
--自治區還推出了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西藏農牧區安全飲水工程,將農牧民從繁重的背水勞動中解脫了出來;薪柴替代工程的實施,使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走進農家,結束了藏族群眾世世代代煙熏火燎的歷史。
赤列曲扎,西藏博物館第一任館長。雖然已經退休,但談起西藏博物館,赤列曲扎依然充滿自豪:“拉薩人都誇它,説它像布達拉宮金頂。”坐落于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的西藏博物館,屋頂金光燦爛,藏族傳統建築藝術特點鮮明,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
西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護。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國家對西藏文物維修的總投入已達到近13億元,確保了文物的“延年益壽”。
不僅有形的文物建築得到保護,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得到有效傳承。
戴上鳥羽毛裝飾的帽子,穿上紅黃相間的綢布表演服,化上一點淡粧,19歲的藏族小夥羅吉登上了格薩爾説唱的舞臺。面對台下上百名觀眾,羅吉很快進入了他自己的説唱世界。他時而手舞足蹈,時而淚流滿面,時而低首含笑……用青春的聲音吟唱著這傳誦千年的史詩。
這是羅吉在西藏那曲地區“格薩爾之家”的一次演出。《格薩爾》史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僅2010年,“格薩爾之家”就在牧區發現了65個説唱藝人,開始收集他們説唱的故事和錄製唱腔。
2005年西藏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國家和自治區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專項保護西藏非遺代表作。同時,藏語文的學習、使用、保護和發展受到高度重視。在西藏,宗教信仰充分自由,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雪山霞光萬丈,雄鷹展翅翱翔。
如今的西藏,人們依然與藍天、白雲、雪山做伴,安享平靜的生活;如今的西藏,交通便捷、信息通暢、市場繁榮,西藏各族人民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奮鬥。
2011年3月31日,一封平信從拉薩城關區寄往遙遠的首都北京……6天后,這封信擺在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編輯的案頭。
這是一位參加藏語頻率《我身邊的故事》徵文活動的聽眾來信。寫信的朗傑老人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經歷過舊社會的人,西藏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過去連做夢都不敢想的……我為西藏和平解放的60年,為中國共産黨成立的90年感到驕傲和激動……
60年,彈指一揮間。西藏創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間奇跡:社會制度實現由封建農奴制邁入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社會由封閉落後走向現代化,人民生活從貧窮步入小康。
而未來,在雄奇、遼闊的雪域高原上,西藏各族人民將繼續用勤勞和智慧創造新的輝煌。生活在西藏這片廣袤神奇土地上的各族群眾,生活將越過越好,像格桑花一樣絢爛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