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藍色海洋上“大船夢”——中船重工自主創新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記者 王敏)藍色的黃海風平浪靜、波光粼粼,香爐礁灣船塢裏卻熱火朝天、焊花四射。一艘300多米長的VLCC(超大型油輪)進入總裝階段,工人正依照工序,有條不紊地焊接、測試。

    這裡是中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船塢身後廠房的白底墻上藍色標語寫著“始終站在中國造船工業的最前列”。

    一句標語,濃縮了我國最大的船舶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做大做強的奮鬥歷程,見證了我國幾代造船人藍色海洋上的“大船夢”。

    百年船企何以長盛不衰

    始建於1898年的大船重工,從一個被稱為“小塢”的修船小廠成長為“造船航母”,創下我國造船業發展史上70多個“第一”。新中國第一艘萬噸巨輪從這裡駛向大海;第一艘出口船“長城號”走向世界;第一艘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突破國際封鎖……

    眾多驕人紀錄的背後,什麼力量使它歷經百年長盛不衰?從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誕生中可窺一斑。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肆虐,市場不景氣,大船重工已經連續17個月沒有訂單。

    認真研究國際市場後,大船重工調整産品結構,開發新産品,建造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然而談何容易?儘管是中國最大的造船企業,最大也只能造15萬噸油輪,中國沒有建造30萬噸噸位船舶的經歷,世界造船業早已被日韓企業牢牢壟斷,並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

    項目組永遠忘不了首份棘手的訂單和艱苦的談判。當時船體壽命普遍是20年,國外船東提出要求延長至40年,舒適度要達到客船標準……苛刻要求的背後,對企業的設計能力、建造水平、組織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關係著中國造船在世界的聲譽。

    中國人必須做到!

    為了確保項目萬無一失,大船重工選擇了一條“以我為主,與國外公司聯合設計”的道路,充分利用中船重工集團的整體科研優勢,通過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終於掌握超大型油船的關鍵設計技術。

    30萬噸VLCC總長330多米,相當於35輛5噸“解放”牌卡車首尾相接的長度:涂裝部位總面積達98.4萬平方米,相當於170個足球場的面積。

    焊接質量、船體吃水結構等,都在考驗著中國造船人。面對一個個攔路虎,公司專門成立了攻關小組對設計難點進行調查、論證分析確定對策,堅持自我研發分析,逐步攻克。首艘船交船時,一向挑剔的船東也露出滿意的微笑,並把船稱為“中國先鋒”。在振動項目上,該船獲得舒適度一級的資格認證證書,而這紙證書以往只有豪華遊輪才有資格獲得。

    “我們能造VLCC後,宣告了日韓等造船強國在該領域壟斷歷史的結束,也宣告我國造船業新的一頁的開始。”大船重工總經理于逢平説,從此國內船企開始大規模收到國際市場訂單,中國造船備受世界矚目。目前公司累計收到55艘VLCC訂單,手持船舶訂單在世界排名前五位。

    創新是企業生命的源泉

    “從建造VLCC中,企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一定要堅持自主創新。”中船重工集團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孫波説,“別人能做的我們能做好,別人不能做的我們也能做,才能在國際上有發言權!”

    為了科學利用場地,大船重工自主開發了“一條半造船法”,船體科學分段,在塢內優化對接、總裝,使塢內工期節約1/3。

    建造第一條VLCC時曾耗時700多天,目前已縮短到316天,建造速度始終保持國內最快。建造質量受船東好評,被認為已經趕上甚至超過日韓同類型船。

    這一切得益於造船模式的數字化變革。從2002年開始,大船重工率先實現計算機三維建模,通過電腦模擬造船,船體、管係、電纜、外舾、設備等實現100%的三維建模,為現場施工提供精準數據。

    自主創新背後,是中船重工強大的科研隊伍和投入。目前,集團擁有專業齊全、力量雄厚的科技創新體系,擁有28個研究所,以及國家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等4個國家級研發中心,9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2010年中船重工技術開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8.5%。目前,集團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高級技能人才1094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萬多名,為自主創新提供了堅強的人力資源保障。

    7月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中船重工作為國內首家船舶企業成功上榜並位列全球造船業前三甲。從12年前重組成立時年營業收入144億元、年造船能力120萬噸的虧損企業,發展為營業收入1425億元、年造船能力1500萬噸的世界500強企業,是中船重工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寫照。

    多業創新做大做強

    “下五洋捉鱉”是曾經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7月以來,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等研製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進行多次下潛海試,大洋深處的無窮奧秘,正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

    大洋深處,水面艦艇、潛艇、水中兵器……中船重工還是我國海軍裝備科研生産的主體力量,攻克和掌握裝備研製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極大地增強了我國戰略威懾能力和我國海軍在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除了軍品、民船外,集團在非船領域形成了能源裝備、交通運輸、電子信息、特種裝備、物資貿易等五大板塊,蓄電池、鋼結構、煙草機械等一批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的品牌産品,並出口國外。

    “下一步,集團要在理念、思路、模式、技術、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創新,做大做強軍品、民船及配套、非船三大産業,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持續協調發展。”孫波表示。

    日前,“蛟龍號”成功完成海試任務,獲得大量視像資料和測量數據。下潛5000多米同時意味著中國人可以走遍70%以上的地球海域。

    有理由相信,堅持依靠自主創新,中國人將在廣袤無限的海洋上不斷書寫新的傳奇。

 
 
 相關鏈結
· 湖北與中船重工集團簽協議共促船舶工業做強做大
· 陜西省政府與中船重工集團日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中船重工以科技創新成功地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 中船重工海裝風電公司簽下200兆瓦風電整機大單
·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與河南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鞍鋼與中船重工合作 攜手共禦金融危機挑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