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3個月的微博“辟謠聯盟”,撩動了新媒體輿論場裏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這群“自帶乾糧”的網友,高舉“為真相服務”的旗幟,揪出了關於今年6月北京暴雨的若干張移花接木的照片,驗證了“賣淫女裸體受審照”的子虛烏有,澄清了“出血性大腸桿菌已入侵北京”等不實信息。他們力圖“為凈化微博輿論生態貢獻力量”,卻與堪稱嚴厲的質疑和嘲諷不期而遇。
這恐怕是辟謠聯盟成立之時所未曾逆料的窘境。而這種窘境的背後,潛藏著至少三個層面的疑慮和爭議。
首先,怎樣對微博進行定位?它究竟是嚴格意義上的媒體還是街談巷議?能否用對媒體的標準來要求它?
其次,怎樣區分傳言、質疑和謠言?辟謠者對真相的追問,應該秉持怎樣的原則?
再次,辟謠會不會片面放大微博生態的不足和缺陷,對微博的生存發展帶來負面的後果?
儘管有人認為,微博只是一個引車賣漿者雲集的大茶坊,但客觀地講,這個有著1.95億用戶的言論平臺帶有鮮明的媒體特徵,也確實已經成為其他媒體的重要新聞源。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微博的倫理底線在哪”並非多此一舉。不只是媒體從業者在使用微博信息時需要審慎嚴謹,一般的信息發佈者也應該誠實守信,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個體的自律並非全然可靠,好在開放環境下的網絡輿論場有著良好的自凈機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再高明的騙子,也別想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人。無論是“周老虎”還是“鹽恐慌”,真相都在廣大網友自發的證偽中大白于天下。正因如此,我們對尊重公民表達權、對維護互聯網言論秩序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心。也正因如此,辟謠聯盟的舉動作為輿論自凈的一種嘗試,有利於推動民眾的理性表達和有序參與,體現了公民的社會責任,有它存在的正面意義。
然而任何話語都有它的語境。“辟謠”這個詞之所以讓一部分人心生反感,是因為此前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裏,它成了對抗監督、文過飾非、壓制不同意見的擋箭牌。那些朝三暮四的“辟謠”本身就經不起推敲,甚至造成“越辟謠,越信謠”的惡果。
這就涉及一個怎樣辟謠的問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揪住一些傳言和質疑中的瑕疵不放,進而將其全部斥為謠言;還是不預設立場、不戴有色眼鏡,以“言者無過,聞者足戒”的包容心對待批評和監督?是像某些辟謠者那樣標榜自己“騎著自行車替某一方説話”;還是不偏不倚,一切以客觀公正、力求真相為皈依?答案不言自明。
作為一個新興傳播平臺,微博的發展剛剛起步。迄今為止,雖然微博言論存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它在促進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方面功不可沒。追求真相,捍衛真相,是新興媒體繁榮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價值取向。只要微博用戶始終堅守理性、客觀、溫和的立場,微博管理者始終堅守“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則,它就一定能夠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