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01日 15時43分   來源:新華社

作風接“地氣” 作品有“人氣”
——上海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紀實

    新華社上海9月1日電(記者 楊金志)全國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上海市委宣傳部迅速作出動員部署,各新聞單位廣泛響應,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關切民情民生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好作風得到群眾稱讚,好作品深受廣大受眾喜愛。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振武説,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關鍵是要落實在記者編輯的采編行動中,使報道真正做到“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這也是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迎接挑戰、鞏固陣地、發揮作用的重要法寶。

    活動伊始,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即聯合製定了相關實施意見,要求在活動中重視群眾實踐、重視群眾期盼、重視群眾創造,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要“走近群眾建立聯絡點、服務群眾找到切入點、引導群眾有成效點”。宣傳部門還通過閱評、講評和考評“三項制度”,確保活動長年、長效、長作為。

    8月15日,天氣悶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記者張馳根據讀者熱線提供的線索,來到共富四村了解綠化帶成汽修垃圾站的情況。“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短短不到百米的綠化帶,從欄杆縫隙塞進了各種汽配垃圾。路面污水橫流,碎玻璃等垃圾被隨手扔到一邊的綠化帶裏。走了沒幾步,就覺得腿上發癢,低頭一看,每人都被蚊子‘賞’了幾個大包。”張馳説,“對於記者來説,這只是一次採訪。而對於附近小區居民來説,每天都要來來往往,怎能不讓人鬧心?”張馳等采寫的《小區綠化帶竟成汽修垃圾站》一稿,正在有力推動群眾反映問題的解決。

    8月12日,文匯報推出《第一現場》專欄,在頭版頭條發表首篇報道《村官阿帥,養雞“探路”》。記者王星趕赴滬郊崇明的向化鎮,與同齡的郭帥一起養雞,邊勞動邊體驗,邊觀察邊採訪,記錄下這位上海首批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史”。對這次“零距離採訪”,王星感受特別深:“深入基層採訪,是記者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一把鑰匙。大學生‘村官’郭帥的敢闖敢拼精神讓人感受到這一代年輕人的志存高遠。像郭帥這樣立志在農村闖出一番事業的大學生,在上海還有不少,記者走進他們的生活,記錄他們的生活,可以讓讀者更真切地了解他們的艱辛與奮鬥,我自己也頗受教益。”

    上海廣播電視臺則充分發揮聲像並重的特色,記者們乘上社區穿梭巴士,傾聽老百姓對線路調整後的感受和意見;冒著高溫酷暑、深入越江隧道工地,下到地下30米的工作井,了解重大工程進度,體驗建設者的辛勞;走進社區里弄、零距離接觸基層選民,觀察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與此同時,臺裏還派出記者遠赴新疆、西藏、雲南等地,實地了解援建幹部們的辛勞和甘苦。

    活動開展以來,新民晚報、東方網等新聞單位也推出了一系列記者在一線面對面、心貼心採訪得來的感人故事;勞動報、新聞報、東方早報和第一財經等各都市類、財經類媒體緊緊跟上,認真開展活動,進行了深入報道。

    在上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提升了新聞隊伍的能力和素養,廣大青年新聞工作者更是受益匪淺。解放日報黨政部年輕記者談燕説:“記者走基層,更重要的是思想深入。我們要帶著冷靜的思考進入新聞事實,以鮮明的觀點、明確的判斷,引導讀者透徹了解新聞事件的臺前幕後。”上海《支部生活》記者錢晨祎則説:“記者一定要接‘地氣’,不斷地用心用力去接觸社會、接觸人,在待人接物中發現並獲取最具有價值的線索和素材,讓心和基層一起共振。”

 
 
 相關鏈結
· 新聞單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全面展開
· 互聯網信息辦部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 北京全方位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紀實
· 新聞界和受眾熱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