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讓13億人擁有醫療衛生保證
——盤點我國醫改五項重點工作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 王茜)從農村和城市社區的缺醫少藥,到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從部分群眾自費就醫,到全民醫保;從藥品價格虛高,到藥品合理定價……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以“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核心的改革後,終於結束了千百年來城鄉居民缺少醫療保障的歷史,讓中國13億人享受和擁有了良好的醫療保障。
全民醫保:讓群眾看病有了“兜底網”
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把全民基本醫保作為公共産品向城鄉居民提供,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沒有完全做到。
近年來,為了加強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三項制度建設,建立全民醫保的長效機制,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醫療保障標準、報銷比例都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准將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不低於5萬元。
如今,在農村、在基層,過去有病不去看、看不起現象越來越少了。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合)率均穩定提高到90%以上。
同時,我國還進一步擴大門診統籌實施範圍,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推行醫療費用即時結算,基本醫療保險關係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提高醫保統籌層次。
基本藥物制度:讓多數基層醫療機構 “兩降一升”
為了保證基本藥物及時足額、保質保量供應和合理使用,改革醫療機構“以藥補醫”機制,把虛高的藥價降下來,醫改提出了一項全新的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目的是要減輕群眾基本用藥負擔,同時促進藥品生産流通企業資源的進一步優化和整合。
隨著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綜合改革的穩步推進,基層看病負擔開始減輕,絕大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出現門診次均費用下降、住院日均費用下降、門診人次上升的“兩降一升”勢頭。
據統計,從2009年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以來,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均實現了在所有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基本藥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
基層醫改8億農民的健康保證
基層和農村的醫療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反映最迫切的問題,這項改革直接涉及全國5萬多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近140萬基層醫務人員以及60多萬村衛生室和110萬村醫的利益,還涉及整個藥品生産和流通市場相關方利益,更涉及13億多群眾特別是8億多農民看病就醫的切身利益。
基本藥物制度從根本上改革了基層醫療機構“以藥補醫”機制,而由此而引發的採購機制、績效工資、鄉村醫生等問題甚至比基本藥物制度還複雜。
為了推進這項重要的改革,綜合改革的內容涉及了方方面面,建立公益性的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的用人機制、建立激勵性的分配機制、建立規範性的藥品採購機制、建立長效性的多渠道補償機制。
改革的結果是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的定位,醫務人員回歸防病看病的角色,藥品回歸治病的功能。
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遠離疾病
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婦幼保健、艾滋病的“四免一關懷”、血吸蟲病的防治……
為了保障城鄉居民獲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最終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醫改提出了要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讓全體城鄉居民,無論其性別、年齡、種族、居住地、職業、收入,都能平等的獲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目前,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7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開展,城鄉居民規範化建檔人數達到6.2億,5400多萬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得到了規範化管理。
上海閔行、四川新津等地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建立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的醫藥信息化管理系統,切實增強了基層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服務能力和利用率,也有力推動了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綜合改革實施。
公立醫院改革開始攻堅
公立醫院改革事關近期五項重點任務的全面完成乃至醫改全局的成敗。因此,公立醫院改革是今年攻堅克難的主攻方向之一。
公立醫院存在的問題,有其歷史背景和演化過程,例如藥品加成,這項政策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財力緊張的背景下實施的,曾對當時緩解衛生資源短缺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本在計劃經濟時期沒有發生變異的以藥補醫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逐步演化成了一種逐利機制。
這種逐利機制日益削弱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日益危害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大處方、濫用抗生素、過度治療、不合理檢查等不規範診療行為,以及忽視成本等問題,推高了醫療費用,繃緊了醫患關係,長此以往將有損整個中華民族的健康素質,危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迫切需要通過改革,逐步解決公立醫院存在的突出問題。
醫改各項任務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沒有公立醫院改革的成功,前四項改革的成果也很難得到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