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畝地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引進設施農業種植西芹,一畝地平均一茬就能收入8000多元。”寧夏西吉縣吉強鎮萬崖村菜農陳俊生盤算著種植西芹的收穫,黝黑的臉龐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
西吉縣今年西芹種植面積達5.2萬畝,産量超過30萬噸。上市以來,外銷總量14.5萬噸。作為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西芹已成為西吉縣繼馬鈴薯之後的主導産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桿桿”。
不久前,寧夏第一個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的重點項目——寧夏發電集團“冶金法製備太陽能級多晶硅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示範”課題通過科技部專家論證,這對提高我國多晶硅生産的國際行業競爭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寧夏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已佔全區總裝機容量的11%。
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特色富農,産業興區,科學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新變化。
“傳統産業提質增效,特色産業做大規模、打響品牌,促進農民全面富裕。”按照自治區主席王正偉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路,近年來,寧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建成了100萬畝設施農業、100萬畝節水高效農業等“四個百萬畝”農業示範基地,以及12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形成了優質糧食産業帶、馬鈴薯産業帶等13個特色農産品産業帶。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75元,居西北地區之首,增幅連續6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在調整産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寧夏提出大力發展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裝備製造、特色農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等“五優一新”産業,建成一批循環經濟園區、生態工業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目前,寧夏全區資源綜合利用率達63.12%,工業固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65%。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寧夏全區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09%。5年直接投入環境污染治理資金116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産總值的2.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一個百分點。
“要綠色GDP,要高質量GDP,追求經濟、環境與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説。“十一五”期間,寧夏投入財政科技經費近10億元,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超過30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貢獻率達42.8%。(記者徐運平、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