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27日電(記者林紅梅)“中國大地通航熱近年來持續增溫,一浪高過一浪。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的《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為契機,我國空域資源管理模式改革潮流勢不可擋,正穩步推進,中國通用航空事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通用航空業資深專家、原國家空域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局長劉鋼在山東萊蕪舉行的中國通用航空60週年慶典的間隙,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通航産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通航産業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通用航空發展具有戰略意義,通航産業是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劉鋼指出。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公眾消費理念更新,航空業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深入公眾生活。通航産業鏈長、拉動效應遠高於汽車行業。適應公眾的消費升級,解決交通發展瓶頸,構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適應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需求,儲備航空裝備、機場、人員等基礎力量,都迫切需要大力發展通航産業。
中國與航空發達國家在通航方面的差距巨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航科普基金會理事長嚴智澤介紹,據國際民航組織公佈的數據,美國現有航空器24萬餘架,各類機場約1.9萬個,持照人員幾十萬之眾,通用航空佔其中絕大多數;通航每年飛行2000多萬小時;創造120多萬個就業崗位,産值超過1500億美元。 通用航空和運輸航空為美國的GDP做出了20%的貢獻。世界500強大型企業,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擁有公務機。
目前,我國航空器保有量為一萬餘架,其中民航公共運輸航空器約二千架、通用航空器約一千多架;機場總數不到一千個,持照人員幾萬人;通航年飛行總量近38萬小時,從業人員8000余人,産值甚微。即使像南非和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擁有10000架以上的通用航空飛機,通航機場有幾千個。
劉鋼指出,“5·12”汶川地震救援,暴露出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許多薄弱環節,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直升機裝備和人員隊伍缺乏問題。通用航空可廣泛應用於搶險救災,應對地震、洪水、火災和化學污染、核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也可用於緊急公務、環境保護、交通疏導、城市管理、醫療救護、公安執法、反恐維穩等公共事務,其他交通工具不能代替。
空域資源管理改革潮流勢不可擋
“長期以來,大眾經常批評中國通航落後,生存增長環境舉步維艱,這是當今通航的真實現狀。”劉鋼坦誠地説。
目前,國際上空域資源管理模式主流有三大類,即政府管理、軍隊管理,軍隊政府聯合管理。大部分國家都按照國際民航組織的推薦標準,對空域資源進行了分類,有七種分類劃分、也有六種分類劃分等。這些國家力求做到遵循國際慣例,又切實結合本國實際,各國的調整變革持續不斷。
我國的空中資源管理模式是防禦型管理體系,軍方負責全國空域資源管制工作,民航管理著民航航路航線機場。形成了航路內由民航提供管制指揮,航路外由軍方負責管制指揮的格局,基本建立了民航和軍航航空服務保障系統。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通用航空長期被邊緣化,通用航空運行十分困難。”劉鋼認為。相比航空發達國家空域資源管理的先進做法,我國在空域資源利用最大化,使用高度靈活化,分類劃設合理化等方面尚有欠缺。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國務院、中央軍委2010年8月下發了《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對空域管理改革進行了部署。明確劃分到2020年三個階段的改革目標,清晰界定1000米以下為低空空域範圍,明確了試點、擴大試點和全國推廣改革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
劉鋼指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對低空空域進行分類管理,通過劃設管制空域、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根據航空活動的特點,簡化審批環節,提供差異化的空中交通服務。今後,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將不再提供管制服務。對於監視空域內飛行活動,航空用戶只需報備飛行計劃,空管單位監視飛行動態,提供飛行情報和告警服務;對於報告空域,航空用戶報告飛行計劃,向空管單位通告起飛和降落時刻,自行組織實施飛行,空管單位根據用戶需要提供航空情報服務。實施低空空域改革後,通用航空的飛行活動將變得便捷、靈活、高效,更加適應其發展特點。
國家空管委辦公室副局長杜強認為,全國積極貫徹落實《意見》的氛圍已經形成。自《意見》發佈至今一年來,空管委辦公室牽頭制定了落實意見的措施辦法,已將《意見》明確的九個方面分解為三十一項具體任務,逐條逐項列出,並明確了責任單位、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軍民航啟動了3個低空空域改革試驗點,目前正穩步推行。民航局會同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通用航空民用機場收費標準》,通航收費標準下調40%-50%。民航局制定了《關於加快通用航空發展》的15條具體措施。
“爆髮式”增長的關鍵節點
“目前,中國通用航空産業處於‘爆髮式發展’的關鍵節點。”嚴智澤認為。
“一系列改革措施,令中國通用航空産業發展曙光初現。”西安國家航空産業基地飛行産業園主任董永勝説,國內各地發展通用航空的熱情高漲,多地政府都在積極謀劃通用航空産業發展或者開始産業起步,如北京、廣東、陜西、山東、內蒙古、重慶、河南、遼寧、貴州、上海等地都謀求在未來的通用航空發展中佔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廣東珠海航空工業園、西安航空基地、遼寧瀋陽、山東濱州、萊蕪等地已經成為中國通用航空産業的第一陣營。
素有中國“鋼鐵”之城的山東省萊蕪市,提出了建設“航空運動之城”的口號,在風景區雪野湖建設了通用航空基地。27日于雪野湖舉行的通用航空飛行表演,不僅吸引了業內同行,而且當地群眾人山人海地觀看。
中國通航空域改革已經破冰。中國長期以來嚴格的空域管制體制開始鬆動,意味著中國的通用航空産業有了一個發展的基本前提。對飛機購買、運營、服務、維修、培訓等領域的管理改革將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促進通航産業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破解諸多制約發展的因素。通用航空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在政策支持、法規標準、空域使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服務等方面有所變革、有所突破。防止職能部門相互扯皮、相互推諉。改革需要多方積極主動作為,改革需要率先行動。”劉鋼説。
劉鋼指出,按照國家戰略部署,低空改革是第一步,接著將進行空域資源進一步整合優化。規劃調整全國航路航線結構、調整軍民航管理機制、可航空域分類全面展開。
嚴智澤認為,一旦空域改革啟動,基礎設施建設跟上,中國通用航空將迎來真正爆髮式增長。
嚴智澤分析指出,隨著空域的逐步放開,我國通用飛機保有量將達到5萬至10萬架,每年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架。到2012年,我國需要各類通用航空飛機1萬-1.2萬架,按國際通行的航空産業拉動比1:12估算,將帶動超萬億元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