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女發言人:讓載人航天不再神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30日 19時13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酒泉10月30日電(記者李惠子、田兆運、李宣良)中國西北茫茫戈壁灘上的東風航天城內,武平在一家髮廊做髮型。髮型師一連做了三種,她都不太滿意。“最後我還是自己吹的頭髮。”武平説。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位女發言人,武平對自己的形象和表現很是看重。上月底,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前一天,武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與中外媒體見面。新聞發佈會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讓更多人認識了這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宏大高技術工程的女發言人。

    武平的首次亮相得到了網民和眾多航天界同仁的好評。大家認為這一載人航天工程女發言人的形象幹練、穩重、端莊。但武平認為自己“還是太緊張了”。

    中國將於11月初發射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還將舉行新聞發佈會,武平將就神舟八號飛船的發射和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回答記者提問。

    她正思考,如何更形象地將航天術語轉化為公眾聽得懂的語言,更形象地介紹任務情況,讓載人航天不再神秘。

    這對於航天專業出身的武平來説並不難。

    從小生長在航天家庭,受父母熏陶,武平沒有想過除了航天自己還能選擇什麼專業。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武平跟著父母一起去看“衛星從頭頂飛過”。“東方紅”歌曲響起那一刻,她很激動,決心長大從事航天工作。

    當然,在那時,武平從父母身上已知曉“搞航天是一項無名無利的艱苦事”。

    1982年,武平從國防科技大學應用力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原航天部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1991年,她調入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從事航天規劃計劃管理工作。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1993年,武平調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科研管理工作,現任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科技計劃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最初經歷了最為艱難的階段。畢竟中國當時雖有衛星、火箭的技術,但載人航天是個空白,在如何體現中國特色、樹立載人航天的理念上,我們經歷了不少曲折,逐漸樹立了‘載人航天、以人為本’,‘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她説。

    中國將於11月初進行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而美俄在40多年前就掌握了這一國際上公認的航天技術難關。武平説,中國一直按照“三步走”戰略穩步發展,突破交會對接技術,從而實現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跨越發展。

    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工作重心之一。武平説,神舟八號飛船發射時,將有外國官員和專家被邀請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摩發射。2008年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時,俄羅斯宇航專家曾觀摩發射。

    武平説,載人航天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載人航天帶動並促進了中國航天相關産業的發展。”她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國家工程”,系統龐大,展示了“最有效的整合”。直接承擔任務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協作單位,共有十幾萬人參與到載人航天工程中來。

    武平説,載人航天工程伊始,人才流失很嚴重,研究人員中50多歲的老同志佔大多數。現如今中國的航天人才中,35歲以下科研人員佔75%以上。

    她説,包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科學院在內的大型科研院所和國家工業部門是工程研製的主體,而飛行器發射、回收、航天員搜救等方面,需要軍隊的參與,從而保證組織實施上的高效。

    “我們的宗旨是,突破技術,和平利用空間,造福人類。”武平説。

 
 
 相關鏈結
· 對話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空間站是我最大夢想
· 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目的是和平開發太空
· 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空間交會對接全流程
·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解讀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
· 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總指揮部調整天宮一號發射計劃
· 11月2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