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0月31日電(記者羅輝 郭久輝)建設中原經濟區國家戰略,使河南在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等方面正在加速轉變。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10月30日閉幕的河南省九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立足於學、立足於轉、立足於做、立足於實。
發展理念之變--遵循區域經濟發展規律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是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的中心議題。河南省委的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河南必須遵循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優化區域經濟發展佈局。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努力構建放射狀、網絡化、板塊式發展格局”。按照這一理念,豫北的安陽、鶴壁、濮陽三地要聯動發展,凸顯在冀魯豫毗鄰地區的優勢,成為與環渤海經濟圈銜接的前沿;而豫西的洛陽、三門峽和焦作、濟源四市則要協同發展,提升在陜晉豫毗鄰地區的主導地位,發揮在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太原城市群對接互動中的中堅作用。
“中原經濟區是國家發展整體戰略佈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跳出在傳統行政區劃內謀發展的理念,把眼光放遠,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找準各自的發展定位和空間佈局。”鄭州市委常委、滎陽市委書記舒慶説。在這一新理念下,目前,鄭州各縣市區不再搞小而全、大而全的城區經濟,而是各縣市區按經濟板塊進行功能分工,産業協作互補,走專業化産業化發展道路,形成“六城十組團”共同打造鄭州都市核心區的發展新模式。
發展路徑之變--探索“三化”協調發展
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人均收入低、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如何破解“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糧食怎麼保、民生怎麼辦”的“老四難”,和“土地哪來、減排哪去、要素怎麼保、物價怎麼辦”的“新四難”,是河南面臨的現實難題,也正是建設中原經濟區要破解的“中國式難題”。
河南選擇的發展路徑是,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走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是制約河南“三化”協調的最大癥結;人多地少是最現實的矛盾。河南省確定,未來5年間,將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産城互動、節約集約、和諧發展。走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之路,力爭5年內城鎮化率接近50%。
針對佔工業比重70%的仍是粗大笨重的能源、原材料等産業為主的現實,河南確定新型工業發展方向轉向為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蓋廣、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提升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特徵是以糧食優質高産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産業化程度高為標誌。河南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提高農業産業效益,轉變農業産業發展方式。
處在鄭州與開封之間、曾以盛産大蒜、西瓜聞名的中牟縣是探索“三化”協調發展的一個實例。按照中原經濟區建設規劃,中牟在做好産業集聚區、城鎮組團發展的同時,不放棄農業,今年初著手制定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規劃方案一經公佈,立即吸引了近百家設施農業投資企業。以水果、蔬菜、鮮花、現代水産養殖等為主的現代化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正在兩個先導區內一片片鋪展開來。縣委書記楊福平介紹:“經與旅遊業嫁接,農業成了最好的第三産業,未來每畝耕地收益可驟增到十幾萬元、幾十萬元。”
發展質量之變--“塊頭”大還要“體格”強
在黨代會上,2011年河南省地方生産總值將突破2.5萬億元的數字令人振奮,但同時,河南人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五的位次,但是“塊頭”大,“體格”還不強。人均指標、效益指標還偏低。河南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與近鄰安徽相比,生産總值河南是安徽的近兩倍,財政收入卻僅比安徽多11%,説明經濟運行質量不高。
此外,河南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學、就業、就醫、住房、環保、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河南探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要牢牢把握“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的理念,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成為河南上上下下的共識。
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改善經濟運行質量的同時,河南近兩年來也在探索統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不斷推出。今年,河南新農合在全國率先提高對住院農民的報銷補助水平,最高報銷封頂線達到15萬元,達到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倍。
各地也在探索以領導方式的轉變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多年排在河南省各地市後列的週口市,創新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評機制,運用“立體全息量化考核法”,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生態環境和安全穩定等5大類37項指標,納入對縣市區領導班子的考評體系,扭轉了以往基層縣市區片面追求GDP增長,或靠“抓亮點”“幹面子活”獲取“政績”的現象。促使各縣必須保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顧此失彼,“一俊遮九醜”的做法失靈了。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週口經濟社會發展質量。三年來,週口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數,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社會穩定、安全生産等方面也取得了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