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童旭東:“天宮”“神八”交會對接呈現三大特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1日 16時22分   來源:新華社

 詳解“天宮”“神八”交會對接任務
——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王敏)備受矚目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即將拉開大幕。作為改進型長二F火箭、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三大關鍵系統的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將呈現三大特點,分為四大步驟,並向記者闡述了“組合體飛行”等帶來的新考驗。

    區別於前七次 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有“三大特點”

    據童旭東介紹,和前7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相比,交會對接任務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以前執行的都是單項任務,而這次執行的是“組合體”任務。根據工程計劃,交會對接任務將執行4次發射任務。即首先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與之進行對接。

    二是任務安排緊湊,型號研製時間緊張。在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了5個飛行器和5發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高密度的型號研製任務,對我們的技術攻關和管理組織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童旭東舉例説,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08年的“神舟七號”,中國航天用了9年的時間圓滿完成了7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研製發射工作,而現在僅要在1年多的時間內,完成4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組織發射,壓力可想而知。

    三是在這次試驗中,有很多技術驗證工作很難在地面上充分驗證。如何增強技術風險識別成為此次任務的一個難點。以前的7次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推進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地面試驗的基礎上,而鋻於交會對接任務的特性,很多技術很難在地面上充分驗證。

    “舉例來説,飛行器上有一項激光雷達威力測試,但是受重力和大氣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太空上的20公里和地面上的20公里不是一個概念。儘管地面試驗已經很充分了,但是仍然對太空缺乏了解。這使得此次任務的技術風險更大。”童旭東告訴記者。

    專家剖析對接“四大步驟”

    如果把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比做是一場“太空大戲”,那麼“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無疑是此次演出的高潮。

    要想讓兩個重達8噸的“龐然大物”在距離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實現完美對接,就不能不提到飛行過程中的精確控制。童旭東用形象的語言向記者闡述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的全過程。

    他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成功後,將在太空中等待隨後發射的“神舟八號”。在飛船發射前,“天宮一號”將進行降軌,並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靜候對接的“最佳時刻”。這時候,“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即將在太空中完成4項“準備動作”。

    首先要進行的是“降軌調相”步驟。“天宮一號”的飛行姿態和準備對接的姿態是不一樣的,在即將對接前,“天宮一號”需要利用大氣衰減的力量來降低軌道,從飛行狀態“轉換”成“對接”狀態,等待飛船的到來。

    其次要進行“地面導引”控制,由地面控制系統對飛船進行姿態調整,使得飛船能夠滿足自主控制的條件。

    第三個步驟至關重要,神舟八號飛船進入自主控制階段,不斷接近“天宮一號”,滿足初始對接條件,飛船要選擇4個停泊點來進行交會對接準備,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距離“天宮一號”140米處測試對接機構傳感器,從而確定飛船的對接狀態是否已經到位。

    最後一步就是對接,對接機構按照捕獲、緩衝、拉近、鎖緊四個階段,完成“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實施對接後,“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要以“組合體”的方式在太空中飛行,並由“天宮一號”來實施對“組合體”的控制,按照計劃完成實驗方案。

    實驗結束後,“神舟八號”將返回地面,而“天宮一號”將繼續在太空中服役,等待下一次飛船的對接。

    “組合體飛行”和“長壽命運行”帶來的新考驗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後,將在太空中以“組合體”的方式運行。

    “這在中國航天從來沒有遇到過,‘組合體飛行’不僅體積大,而且很難控制。如何使組合體以規定的姿態運行很困難,這將給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帶來很大難度。”童旭東告訴記者。

    除了“組合體飛行”外,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將面臨“低軌道、長壽命”的考驗。“以前載人航天飛行一般都會幾天內結束飛行,返回地面。而交會對接任務將持續兩年,“天宮一號”要在太空中飛行兩年的時間,這將給控制帶來不小的壓力。”童旭東告訴記者,由於低軌運行,將會經受原子氧、大氣阻力、地球磁場等一系列環境考驗,這將對飛行器可靠性帶來一定的難度。

    童旭東同時告訴記者,預計從現在到2020年前後,中國航天將執行20余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任務的高強度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提高管理效能就顯得更加重要。

    據統計,在航天科技集團承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科研團隊中,“80後”佔了較大比例。“他們中近一半的人從來沒有進過發射場執行任務,經驗相對不足。為了讓他們提前進入工作狀態,我們專門安排了發射場合練環節,讓每個人對自己工作做到心中有數。”

    據介紹,為了應對多種考驗,航天科技集團在工程組織協調中,注重運用系統工程的管理理念,牢固掌握任務規劃的重要節點,同時突出總體的牽引作用和頂層設計要求。

    “在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我們在管理上一是計劃編制合理,具備了較強的操作性;二是處理問題更加快速和高效;三是條件保障到位。所有的辦法都是為了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我們相信通過精細化管理,能夠讓我們對飛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到可控。”童旭東説。

 
 
 相關鏈結
· 6000海裏的海天追尋—神八飛行首圈海上測控見聞
· 揭秘托舉神八的精準推手—新華社記者對話荊木春
· 發射場系統副總指揮張道昶解讀神八發射"零窗口"
· 神舟八號·權威訪談:"神八"與"神七"不同在哪
· “天宮一號”“神八”對接氣象保障服務提前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