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圓滿成功:托起中國高度的助推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3日 16時51分   來源:新華社

航天文化:托起中國高度的助推器
——寫在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圓滿成功之際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賈永、李宣良、李清華、白瑞雪)這是令中國人激動的瞬間——11月3日淩晨1時36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距離地球343公里的軌道上完美相擁。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茫茫太空,留下中華民族的嶄新高度;航天領域,擁有了屬於中國的一片天地。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剛剛閉幕的這個金秋,中國航天人完成的這一壯舉,再一次雄辯地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斷創造非凡的業績。

    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出艙活動到交會對接……回首中國航天的一次次突破,我們可以發現,托舉這一次次跨越的,是閃爍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航天文化。

    勇於創新:引領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航天是最具創新活力也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之一。對中國載人航天來説,創新既是發展動力,也是根本出路。

    早在1966年,人類就實現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首次交會對接。在航天領域,中國人是後來者。中國航天人清醒,唯有自主創新,才能儘快迎頭趕上。

    “與美、蘇/俄早期交會對接試驗相比,中國專門研製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技術、經濟等方面更具優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我國採取N+1的交會對接模式,使得一個目標飛行器可支持多次交會對接,可在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的同時,驗證空間站部分關鍵技術,還可同時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研製目標飛行器這種做法和國外完全不同,既完成現有任務,又兼顧未來發展和效益,這是中國獨創。”周建平説。

    創新作為一種文化,已成推進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一開始就佔據了高起點,並處處體現出中國特色和優勢。

    神舟飛船設計跨過美、蘇/俄從單艙到多艙的40年曆程,直接研製先進的第三代飛船,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帶有軌道艙的三艙飛船,既可大大改善艙內的舒適性,在增加對接機構後,又可使之成為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為載人航天的下一步發展打下基礎。飛船完成在軌運行任務後,軌道艙繼續留在軌道上運行,其作用相當於一顆應用衛星,為科學實驗獲得了額外的空間應用效益。

    從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三垂一遠”發射模式,到國際先進的、基於IP技術的“永遠在線的航天測控網”;從火箭控制系統採用更加精準的迭代制導手段,到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空間交會對接機構;從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到瞄準國際前沿的空間科學實驗……這一系列中國創造的新技術、新創造、新突破,無不是航天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有了創新,才有載人航天,才有繞月探月,才有交會對接,才有深空探測……創新,引領中國航天不斷飛得更高、更遠。

    團結協作:凝聚力量和精神

    從來沒有哪個行業,像載人航天這樣涉及如此眾多的專業和領域;也從來沒有一項工程,像載人航天這樣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力量。

    11月1日,從神八飛船升空的那一瞬間開始,從渤海之濱青島到西部邊陲的喀什,從漂泊在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設在各國的地面測控站,成百上千的雷達和各種跟蹤測量裝備幾乎同時啟動,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把一道道數據由四面八方匯集到北京、酒泉、西安……

    據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級的單位就有110多個,配合參與這項工程的單位則多達3000多個,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他們的心血,凝結在運載火箭20多萬個零部件上,凝結在了飛船、目標飛行器等産品數十萬個元器件上;凝結在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上百萬條重要軟體語句,以及更多常人所不知的地方。

    神八、天宮太空牽手,為這一浪漫約會保駕護航的,正是全國大協作所産生的偉大力量,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説,航天文化是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文化。對航天人來講,“一盤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難題共同解決,有風險共同承擔”。

    小到一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大到整個工程,無不是在高度協作、配合之下運轉。西安的火箭發動機,天津的飛船太陽帆板,河南的電連接器,上海的推進器,四川的元器件……一聲令下,前一天還在工廠的設備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總裝車間。航天系統工程的綜合集成,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每一次飛天,都是一次飛躍。這輝煌的背後,是無數單位和個人默默無聞的付出。在飛船副著陸場訓練了8年的搜救隊員從未見過飛船,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親手摸摸返回艙。為了維護一個價值僅幾千元的元器件,工作人員不斷往返于酒泉和北京之間;有的元器件交貨後,工人師傅並不清楚究竟用在哪個地方,但“只要飛船上有咱們的東西,就高興”……

    力量,在團結協作中凝聚;精神,在同舟共濟中昇華。

    科學求實:通向成功的秘訣

    航天事業具有投入高、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複雜的特點。科學求實是航天事業永恒的主題,是確保航天任務圓滿成功的保證。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沒有陶醉於鮮花和掌聲之中,而是立即對發射過程中的一個有驚無險的“小插曲”展開“歸零”和舉一反三。

    一步一步追趕,一點一點進步。每一個跨越的背後,是一次次面對風險的堅定抉擇,是一次次克服困難的不懈努力,是一次次挫折之後的堅決奮起……

    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在天宮一號發射現場感慨地説——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

    這充滿辯證的論斷,是對航天事業的深刻描述。

    翻開世界載人航天的歷史,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美國“哥倫比亞”號是在航天飛機第128次發射中出現事故的,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也是在上百次執行任務後出現問題。這説明,技術的成熟並不代表風險的消失。

    “質量和可靠性,是我們事業的基石。沒有質量和可靠性,載人航天將無從談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袁家軍説,“可以説,航天文化是萬無一失、嚴慎細實的質量文化。”

    細節決定成敗,在航天領域更是如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科技人員探索出了看透細節的七種方法——靠極端負責深入細節、靠科學方法聚焦細節、靠技術功底放大細節、靠充分實驗吃透細節、靠程序手段檢查細節、靠“數據包”量化細節、靠嚴格管理控制細節。

    對於任何一件航天産品,從原材料、元器件、生産過程,到最終性能,航天科技集團的工作人員都以數據的形式儲存下來,實現100%可追溯。飛船系統研製的全國大協作中,直接間接參與的達30萬人,所有人的工作數據,都能在第一時間呈現出來。

    對於追趕中的中國航天來説,速度與效益、質量與安全,是不可偏廢的工作標準。“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分秒不差”……這些看似極端的口號,正是中國航天人科學求實作風的真實寫照。

    以人為本:寫在天地之間的追求

    將人送入太空,是對人類生存疆界的極大拓展,人類文明得以在更大空間延續。

    載人航天,以人為本。正因為此,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統中,航天員系統是第一系統。

    為了讓航天員飛行更安全、乘坐更舒適、操作更便捷,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貫穿飛船、火箭等航天産品的設計、研製、生産全過程。

    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用“更加舒適、更加安全”來形容神舟飛船的每一次升級。僅以神舟八號飛船為例,全船600多臺套器材設備,改進的達到40%,全新研製的有15%。長征二號F遙八則進行了190多項改進,可以説是一枚“全新的火箭”。

    “感覺良好”,很簡單的四個字,在宿雙寧聽來,卻是世上最美的語言。作為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的第一任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他一直希望能夠親耳聽到我國航天員從太空中傳來“感覺良好”的消息。

    今天,已經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的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對我國將要建造的空間站充滿了期待。“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一居室,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展活動的神六返回艙和軌道艙是兩居室,天宮相當於套房,未來的空間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

    載人航天的發展依靠人,載人航天的發展為了人。

    神舟八號飛船上,中德兩國科學家利用飛船返回艙有限的寶貴資源,開展了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包括了基礎生物學、空間生物技術、輻射生物學、先進生命支持系統中生物學問題等國際前沿項目。

    “我們遴選實驗項目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看是否有應用的前景、能否解決人類重要的科學問題。”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説。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我國空間科學的研究應用已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不少項目已轉入經濟建設和社會應用中。神舟三號裝載的成像光譜儀技術已經轉移轉化到我國氣象衛星上,神舟四號裝載的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的技術已經轉移轉化到我國海洋衛星上……

    “載人航天,不僅彰顯著國家尖端科技實力的水平,也承載著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良好願望。”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王永志説,“我們發展航天事業,就是為了造福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

    以人為本的航天事業正譜寫著新的輝煌,以人為本的中國將更加和諧美好。

    愛國奉獻:航天文化的主線和靈魂

    中國航天從起步的那一刻起,就承載著國家的使命、民族的尊嚴,凝聚著億萬人民的熱切期盼。

    一代代航天人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聯絡在一起,把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化作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實際行動。

    在發射任務頻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傳統——每次重大發射前,各試驗隊的科技人員都要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祭奠先烈。

    3萬平方米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自195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以來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13位將軍和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員。

    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距離最近的城市酒泉市240公里,這裡地勢開闊,人煙稀少,乾燥少雨,年均滿足執行任務氣象條件的天數超過200天,擁有優越的試驗條件,也註定了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苦。

    一代代航天人來這裡祭奠先烈,不僅僅是表達對先烈的紀念與崇敬,更重要的是繼承和傳揚先輩們愛國奉獻的光榮傳統。

    “航天文化是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愛國文化。”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黨委書記梁曉虹説,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和昇華,貫穿于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主線和靈魂,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今天,在載人航天科技人員隊伍中,青年一代佔到2/3以上。飛船系統中副主任設計師、副總指揮中40歲左右的年輕人佔到80%。從這些與改革開放一同成長的年輕科技人員身上,不僅能夠看見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意識,而且深烙著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印記。

    王翔是載人航天隊伍中為數眾多的留學歸國人員之一。本來他在美國的一家公司有著優越的工作環境和不錯的待遇。但是當得知中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的消息後,他毅然回國。

    “為國爭光與實現個人價值並不矛盾。”現在已是飛船系統骨幹中堅力量的王翔説。

    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絡在一起,把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聯絡在一起。與王翔一樣,年輕的航天人在為祖國贏得榮譽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八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從荒漠到戈壁,從深山到大洋……最尖端的前沿,在最艱苦的崗位,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夢想,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後繼。

    中國已經宣佈,在2020年前後建立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叩開了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大門。

    光榮過後是新的夢想。如同航天文化助推了中國航天的嶄新高度一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將推動中華民族一個個光榮與夢想的最終實現。

 
 
 相關鏈結
· 太空之舞——記中國首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
· 錢衛平:全新測控通信網為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護航
· 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八號 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有望實現
· 專訪:三艘海上測量船待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
·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海上測控將面臨三大挑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