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傑
改革開放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專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並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意義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基礎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經驗;二是明確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加快進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前者是後者的實踐基礎。
黨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概念及分類改革的要求,相應地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任務。這是對現代文化認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與時俱進,帶來了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化。黨的十六大之後,中央迅速部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選擇了35家文化單位和9個地區先行先試,國務院出臺了支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優惠政策。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試點任務全面完成,一批自願參與改革的文化單位和地區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的經驗,于2005年年底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的出臺,標誌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其後,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在4個方面推進,並且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推進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變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混亂局面,實現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各自回歸本位,各自承擔自己的任務,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是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文化單位是按照行政級次配備的,實為行政部門附屬機構,沒有獨立經營能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市場主體缺位,顯然難以發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緊抓不放。從2003年到2011年先後完成了出版、發行、電影單位轉企改制,部分非時政類報刊、一般文藝院團、廣電網絡也完成了轉企改制。轉制後的文化企業迅速成長為新型文化市場主體,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力。
三是推動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於主要是面向社會、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革命紀念館等,完全變成公益單位,政府主導,向公眾免費開放,創造社會效益。對於既是公共傳播機構又有經營性産業的黨報黨刊、廣播電視,實行“兩分開”:編輯、出版、播發等新聞宣傳業務,仍然實行事業體制;印刷、發行、廣告、電視劇製作、網絡傳輸等,則要剝離出來,轉企改制,實行市場化運行。這兩項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四是調整結構佈局,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競爭力。在轉企改制的同時,重視産業、企業、産品結構的調整,組建了一批新興文化産業園區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加快了文化創新與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正是有了將近10年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踐基礎和改革發展給文化領域帶來的深刻變化,《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
《決定》指出,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全會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總體目標有4點。
一是在宏觀層面上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黨委領導,就是各級黨委要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管好方向,管好政策,保證黨對文化建設的決策落到實處;政府管理,就是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行業自律,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行業組織的作用,制定行規公約作為協調、規範行業行為的準則,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社會監督,就是社會各方面和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參與對文化事務的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就是企事業單位要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或事業法人,獨立承擔經濟、法律或刑事、民事責任,依法運營。這就要求在宏觀上明確各自的社會職能、法律地位、運行規則、權責關係。
二是在微觀層面上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無論文化企業還是文化事業單位,都是具體承擔文化創造、生産、經營和服務的實體,必須改變體制不順、機制不靈、管理不善的現狀,通過改革創新,形成富有效率、充滿活力,人人奮發向上的生産、經營、服務機制。
三是在市場層面上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資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改革政府包辦文化的狀況;文化産品的社會效益也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文化産業的投融資主要依靠市場來吸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在國際層面上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文化走出去既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需要,也是開拓文化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關鍵是要改革、重構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體制機制,主要通過市場主體、市場渠道、市場競爭和名牌文化産品、超越他人的文化服務實現走出去,讓中華文化傳遍世界。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決定》對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作了重點部署,明確提出了各項任務。
(一)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黨創辦了數量巨大的國有文化單位,它們在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落後的體制機制使其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必須通過改革讓其煥發青春活力。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就是在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的基礎上,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一是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場主體,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決定》要求,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産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要創新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和投融資體制,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自我發展,通過上市、債券、股份制等多種方式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實力。
二是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擔負公共文化服務責任的文化事業單位,主要是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推進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推動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推動一般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變財政養人為財政養事,政府通過採購産品和服務的方式支持文化事業單位。凡是使用政府基金的文化單位都要有績效評價考核辦法。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基層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建立理事會,使公益事業更加公開透明。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文化市場主體、文化産品的流通同市場接軌,要靠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所以,必須把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決定》強調了3個方面。
一是培育傳統文化産品交易市場。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藝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産品市場,重點打造一些全國性國際性的文化産品交易平臺,辦好中國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等重點展會,擴大市場影響力。
二是發展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物流基地。打破地域、行業界限,通過聯合、重組、股份制等方式,加快建設重點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産品物流基地,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産品流通網絡,方便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物流形式,提高流通環節的工作效率,保障有效供給。
三是培育文化要素市場。産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是文化市場發育的重點。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快構建,實現文化資源的市場配置;辦好重點文化産權交易所,引導和規範各類文化資産和藝術品交易;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健全仲介機構,使其發揮積極作用。
(三)創新文化管理體制
繼續深化文化行政體制管理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仲介組織的關係,使政府、企事業單位、仲介組織各行其道、各負其責。要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加強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重視國有文化無形資産和數字産權的管理。要繼續推動副省級以下城市完善綜合文化行政責任主體,健全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強化監管,維護文化生産、經營市場秩序。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堅決掃除毒害人們心靈的腐朽文化垃圾,保護文化環境。要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嚴格執行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産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政策,落實職業資格管理規定和主管主辦制度,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開放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以改革開放的精神重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體制機制。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提高我國文化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一是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積極主動發聲,妥善回應外部關切,運用一切方式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知,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
二是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仲介機構,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擴大文化貿易。完善支持文化産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完善譯製、推介、諮詢等方面扶持機制,鼓勵大型文化企業在海外投資合作發展,鼓勵重點媒體在海外開展傳播業務,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鼓勵出版機構對外大力翻譯推介中國精品力作,使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生氣勃勃、富有成效。
三是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鞏固對外文化交流陣地。把政府間文化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渠道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機構參與文化走出去,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支持海外華人華僑、中資企業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設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貢獻獎,鼓勵國際友人翻譯、介紹中華優秀文化。
四是以開放心態對待國外優秀文化。《決定》指出,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這三個“一切”充分表明了我國文化開放和包容多樣的胸懷。在具體工作上,《決定》提出,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引進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産業領域,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學習先進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開展知識産權保護國際合作。這些改革舉措將大大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保障機制
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是重要條件,必須機制化、長效化。《決定》從3個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強調法律保障。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務保障、文化産業振興、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依法保障文化改革成果。
二是強調政策保障。完善政策保障機制,落實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經濟政策,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産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擴大有關文化基金和專項基金規模。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産、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對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5年。這些具有鮮明導向和含金量極高的經濟政策,給文化改革發展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物質條件。
三是強調財政保障。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完善投入方式,加強資金管理,提高投資效益。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支持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解放思想、統一認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改革,用強有力的工作把文化體制改革的藍圖變成現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提供了動力。我們一定要把《決定》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抓住機遇,攻堅克難,奮力開創文化改革發展新局面,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