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林暉、于文靜)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信息,2011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57121萬噸,比2010年增長4.5%,這是我國糧食産量連續第八年實現增産。
豐收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今年的糧食增産不僅建立在高起點、高基數的基礎上,更克服了北方冬麥區冬春連旱、長江流域旱澇急轉、西南地區嚴重乾旱等災害影響。各級水利部門齊心協力,奮力抗災,引來涓涓清水滋潤青青禾苗,為奪取糧食豐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次階段性乾旱考驗糧食生産
7月盛夏,正是晚稻灌漿的關鍵時期。地處大西南的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卻因遭遇冬春夏三季連旱,15條河流斷流,20個水庫降至死水位無法放水。面對嚴重的旱情,貴定縣組織了由1500名防汛抗旱工作人員、鄉鎮幹部、民兵預備役等組成的128支抗旱突擊隊,全力打井找水、抽水澆田,力爭把旱情損失降到最低。
不僅是貴州,今年以來,我國北方冬麥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先後遭遇三次嚴重旱情。去年10月至今年2月上旬,北方冬麥區大部累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重旱區長達3個多月無有效降水,河北、山東等8省合計有11151萬畝麥田受旱,並有250萬人、9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春夏之交,長江中下游5省發生了持續乾旱,高峰期耕地受旱面積達到5695萬畝;7月以來,西南大部發生嚴重伏秋旱,9月7日旱情高峰時,貴州、雲南、四川、重慶、廣西等西南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合計5118萬畝,有1264萬人、616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旱情就是命令。在抗旱春管的關鍵時刻,國務院在50天內召開4次常務會議和兩次全國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農業和糧食生産工作,並先後出臺了抗旱澆地直補、縣級抗旱服務隊設備補助、中央抗旱物資儲備等一系列抗旱扶持政策和強農惠農措施;國家防總、水利部密切監視旱情發展變化情況,兩次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多次召開抗旱會商會,編制了《國家防總水利部抗旱工作方案》,先後發出10多個通知,派出90多個工作組奔赴各地抗旱一線……
來自國家防總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投入抗旱勞力6041萬人,開動機電井422.6萬眼、泵站10.3萬處、機動抗旱設備1149萬台(套),出動各類機動運水車輛499萬輛。全年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20.84億元、抗旱用電68.8億度、用油43.7萬噸,完成抗旱澆地面積3.22億畝,抗旱挽回糧食損失4648萬噸、挽回經濟作物損失350億元。
水利工程發揮興利減災作用
5月7日,三峽水庫緊急啟動抗旱應急調度,滔滔江水以7000立方米每秒的速度向下奔騰。受三峽水庫持續補水影響,長江中下游幹流及兩湖各站水位較最低水位最大抬升3.23至5.09米,為下游地區人民抗旱澆地提供了水源保障。
有收無收在於水,有無水利兩重天。今年抗旱期間,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旱情,國家防總、水利部加強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的科學調度,適時加大下泄流量,三峽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215億立方米,有效抬升了下游江湖水位。黃河防總及時加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保障黃河下游沿黃地區抗旱水源,河南、山東兩省沿黃灌區春灌期間累計引水超過25億立方米。旱區各地強化抗旱水源調度,通過水庫放水、涵閘引水、泵站提水、渠道輸水等綜合措施以及河湖聯調、湖庫聯調、庫閘聯調等調度手段,多引、多提、多攔、多蓄,全力保障抗旱用水。
在抗擊乾旱的關鍵時刻,骨幹水利工程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與此同時,分散在農村各處的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中小型水利設施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地處長江沿岸的湖北省監利縣周老鎮魯橋村往年以防澇為主,今年春夏之交卻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旱,“播不了種,育不了秧”。村支部副書記段德聖指著稻田旁的一段溝渠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在抗旱期間修了這條2000多米長的溝渠,打了三口80多米深的機井,解了全村人的燃眉之急。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洋坪鎮雙路村,地處山區平原相連、丘陵崗地交錯的區域。近幾年,通過“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新建成旱能灌、澇能排、配套齊全的農田末級渠係。得益於這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面對今年的嚴重旱情,當地的農民卻沒有感覺到明顯的災情。
天不幫忙人努力,大災之年不見災。來自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儘管經歷了三次階段性乾旱的考驗,我國全年夏糧、早稻、秋糧三季糧食季季增産,並且31個省份中有29個實現不同程度增産。
農田水利建設謀劃再上新臺階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小任果業公司生産基地,田間地頭鋪滿了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水管。公司董事長任愛民介紹,基地的滴灌設施運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控制滴灌流量和速度,不僅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更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
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是我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
目前,全國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現有灌區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配套差、標準低、效益衰減等問題,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低,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問題十分突出,節水灌溉面積僅佔總灌溉面積的43.5%。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夯實農業基礎、奪取糧食豐收的根本舉措。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今年以來各地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組織發動,全國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迭起。去冬今春農田水利建設已累計完成投資2163億元、投工投勞34.1億個工日、土石方84.4億立方米,分別較上年增加43.8%、12.7%、10.7%,不僅超額完成計劃任務,更創近年來新高。
11月2日,水利部召開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吹響了新一輪冬春農田水利建設的號角。據了解,今年冬春農田水利建設的目標一是總投資較上年增加10%以上,超過2400億元;二是農民投工投勞較上年增加5%以上,超過35.8億個;三是完成土石方量較上年增加15%以上,超過97億立方米;四是新增旱澇保收面積、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新增除澇面積、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和新增農村安全供水受益人口等主要效益指標明顯好于上年。
可以預見,隨著一項項工程的逐步實施,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將邁上新臺階,為增強糧食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