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水瓶頸”為“水支撐”
——缺水山西持之以恒謀求水問題治本之策
新華社太原2月21日電(記者 晏國政)一年之計在於春,工程建設正當時。新春伊始,山西省水利廳新成立的大水網建設領導組辦公室就開始加班加點,研究山西大水網建設的各項工作,新一輪水利建設大會戰已經在三晉大地拉開序幕。
山西之長在於煤,之短在於水。為解決水資源短缺這一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該省在“十一五”期間實施“興水戰略”,使全省水形勢實現了“短板制約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跨越式轉變。“十二五”開局之年,山西省又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的大水網構想,力爭實現供水向“安全保證型”的又一歷史性跨越。
建設山西大水網,奮力實現水利跨越式發展,既是飽受“水”困的3500萬山西人民多年來的夢想,更是該省在加快轉型跨越發展中變“水瓶頸”為“水支撐”的努力實踐。
35項應急水源工程讓“短板”變“保障”
煤長水短,是對山西自然資源稟賦特徵的典型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該省累計生産原煤120多億噸,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加之採煤對水資源的嚴重破壞,山西長期以來飽受缺水之痛。
數據表明,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5.8毫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381立方米,為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7%,屬於全國水資源短缺程度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乾旱是山西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在山西歷史上發生的多次毀滅性災害和社會動蕩都因旱災所致。中國近代史上的十大災荒中,就有4次發生在山西及周邊省份。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全省性的乾旱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近10年中就有7年出現大旱和局部大旱。歷史證明,山西一旦發生全省範圍的特大乾旱,出現嚴重的水危機,將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此外,由於山西是全國的能源基地,輸出電力佔北京市用電量的四分之一,出省煤炭佔全國省際調運量的70%,26個省市的火電廠依靠山西的動力煤。因此,興水治旱,確保水安全不僅事關山西轉型跨越發展,也事關國家能源安全。
針對上述狀況,山西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針對主要水問題,于2007年初作出了加強水利建設實施興水戰略的重大決策。力求通過建設一批應急水源工程,在豐水年和正常年份,主要使用地表水,有效涵養地下水,使地下水儲量逐步得以恢復;在特殊乾旱年份,如果地表水供給不足,由地下水予以補充。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目前35項應急水源工程已全部完工,興水戰略取得決定性勝利。去年年末,全省水庫蓄水量達到20億立方米,是“十五”期間年均蓄水量的3倍。這部分水源工程全部下閘蓄水之後,加上已除險加固的百座病險水庫,全省境內水庫地表水供水總量將達到37億立方米,地表水供需可達到宏觀平衡。
受益於“興水戰略”,山西省已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一些多年旱地變水田,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説,全省已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供水體系,可基本滿足正常年份和一般乾旱年份的供水要求,水源工程實現了從“短板制約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跨越式轉變。
密織大水網力推供水向“安全保證型”跨越
去年4月8日,山西省委、省政府針對新形勢需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啟動了大水網建設。水利部已將山西列為大水網建設試點,並組織專家對《山西大水網規劃》進行了專項審查,為山西大水網建設把脈會診。
潘軍峰説,興水戰略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山西省面臨的主要水問題也由“十一五”時期的攔蓄不足轉為水資源配置能力問題。通俗地講,就是如何把費很大勁蓄起來、攔起來、提上來的地表水和黃河水送到最缺水、最需要水的地方。
山西80%以上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和丘陵,而總面積20%的平川區集中了83%的GDP和72%的人口。由於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區,用水戶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資源分佈與工農業生産、城市發展佈局不相匹配的問題十分嚴重。此外,根據“十二五”時期山西主要經濟指標翻番的要求,即使採取嚴厲的節水措施,全省總需水量仍將達到85億立方米,需要新增25億立方米左右的供水能力。在此背景下,實施新一輪的大規模水利建設迫在眉睫。
基於對水問題的深刻認識,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實施山西大水網建設。其總體框架是:以縱貫山西南北的黃河北幹流和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兩縱),以十大骨幹供水體系(十橫)為骨架,通過河庫連通工程建設,將黃河、汾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相連通,形成“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保障供應,豐枯調劑、結構合理,穩定可靠、配置高效”的供水網絡,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由“水瓶頸”向“水支撐”的轉變。
山西大水網供水區總面積11.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74%,覆蓋全省六大盆地、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中的91個縣(市、區),受益人口2848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3%,區域GDP佔全省的91%。到2015年大水網骨幹工程基本建成後,全省年總供水量可達到91億立方米,以有效解決全省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地區用水差異較大的問題,在空間和時間上滿足各地區轉型跨越發展的用水需求。
潘軍峰説,山西大水網建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將蓄起來的水和黃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水的區域;二是河庫連接後,提高各區域特別是城市和經濟中心區用水的保證率,尤其是能夠保障特大乾旱年的穩定供水,實現從“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證型”的又一次歷史跨越。
不懈追求讓“水瓶頸”變“水支撐”
從嚴重缺水到“基本保障型”供水,再到預期實現的“安全保證型”供水,既是山西持之以恒謀求水問題治本之策的過程,也是該省歷屆省委、省政府立足實際、勤奮求實、科學治水的艱難探索。
“十一五”初期,山西省開展了為期半年的紮實調研,並提出實施以35項應急水源工程為核心的“興水戰略”,將水利發展提升到全省工作的重要日程。“十一五”末期,該省再次開展大範圍的長期調研,總結經驗,掌握新時期新要求,進一步提出在“十二五”時期建設大水網的規劃。
紮實調研使山西省委、省政府更加準確地把握了全省水問題的真實情況,解決“攔蓄不足”和水資源配置不均的政策主攻方向也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山西省水利系統萬餘名幹部職工在兩輪工程實施過程中,拼嚴寒、戰酷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完工。
有關方面預計,通過幾年努力,大水網建成後,山西省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地下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