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地震災區振興紀實:浴火重生的“中國奇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26日 17時36分   來源:新華社

浴火重生的“中國奇跡”
——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紀實

    新北川鳥瞰(2011年3月28日攝)。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如今,當我們再次走進汶川地震災區,那些曾經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經在災難中浴火重生,書寫出一幕幕令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跡”。愴然回首,震後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足印。安置群眾“百日攻堅”,災後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四川沒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為災區加快發展振興的強大引擎,在困境中畫出一條“止滑提速—鞏固回升—高位求進”的發展曲線。新華社發(莫定友 攝) 

    新華社成都2月26日電(記者 陳健)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如今,當我們再次走進汶川地震災區,那些曾經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經在災難中浴火重生,書寫出一幕幕令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跡”。

    愴然回首,震後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足印。安置群眾“百日攻堅”,災後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四川沒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為災區加快發展振興的強大引擎,在困境中畫出一條“止滑提速—鞏固回升—高位求進”的發展曲線。

    這一幕幕“中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世界驚殊,“中國力量”創造“中國奇跡”

    白墻青瓦的川西民居,獨具特色的藏羌碉樓,孩子們在街邊喧鬧地嬉戲,幾個老人在門口靜靜地閒坐……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這個曾經被徹底摧毀的小鎮,如今渡盡劫波,矗立在奔流不息的岷江之畔。鎮上一切的生活氣息都表明:這是一座比過去更加美麗的新城。

    2008年發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造成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極重災區縣和重災區縣51個,1.2億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萬多人遇難、失蹤,1500多萬人無家可歸,7400多所學校損壞,直接經濟損失8400多億元……

    地震發生後不久,面對滿目的瘡痍,汶川縣水磨鎮居民高守明一度深陷於絕望之中。如今,他遍佈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喜悅,這緣于水磨鎮這幾年發生的滄桑巨變。這個震前粉塵飛揚、污水橫流的工業鎮,如今三步一景、碧波盪漾,已成為“現代桃花源”式的旅遊熱點。2011年4月,在紐約召開的“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水磨鎮獲得“全球災後重建規劃設計最佳範例”稱號。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説,重建後的地震災區發生脫胎換骨的歷史性巨變,實現了中央確定的“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災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超過震前水平,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恢弘篇章。

    走在新北川中學的校園裏,記者看到的是一棟棟既現代又充滿民族風格的校舍,教室裏不時傳出朗朗的讀書聲。站在學校門口,只見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樓高高聳立,仿佛向世人訴説著這座城的悲壯與豪邁。走進北川新縣城的居民區,三三兩兩的居民平靜地交談,曾經肝腸寸斷的北川人,今天在各自的生活裏播撒著希望。

    2011年是完成災後重建規劃任務的最後一年。四川省加快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切實把災區公共服務設施運營好、管理好、維護好,深入推進與對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實施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到2011年9月底,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災縣重建項目已全面完成,納入本省規劃的103個一般受災縣重建項目也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來,四川省成功解決了540多萬戶、1200多萬城鄉居民的住房修建問題;妥善解決了20萬失地農民異地安置,幫助170多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對因災導致的9524戶困難家庭,1449名孤老、孤兒、孤殘人員,2.7萬餘名地震傷殘人員從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給予了幫扶和救助;在142個受災縣高標準高質量地維修加固和重建了各類學校8283所、醫療衛生機構2292個,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完成了2334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整理復墾了200多萬畝災毀土地,恢復了林草植被近450萬畝。

    四川省省長蔣巨峰説,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面廣、量大、難度高。三年多來,我們堅持把恢復重建作為全省中心工作,認真實施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災後恢復重建鬥爭,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勝利完成。

    不到4年的時間,在這塊遭受重創的土地上,奇跡一個個被創造。如今的災區,城鄉整體佈局全面優化,新城鎮拔地而起,新村落別具一格,風貌與功能適應協調,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遷。

    無怪乎,所有到災區來的中外人士,都無不驚嘆:只有中國,只有中國人民,才能創造出如此的奇跡!

    制度優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中國共産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決定了黨和政府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科學決策、果斷指揮,集中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應對特大自然災害。在抗震救災階段,黨和政府把搶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跡。進入災後恢復重建階段,強調“救災就是救民、重建就是為民”,把安民貫穿恢復重建始終。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國家救援制度,極大地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災後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人們不會忘記,大地震發生後僅僅24天,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震後僅僅一個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對口支援的決策。隨著中央一聲令下,19個對口支援省市,肩負著神聖的使命,奔赴災區開展援建。對口援建省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硬體與軟體結合、當前與長遠兼顧、重建與發展並舉,優先援建災區群眾最急需的民生項目。

    徐世卿與陳芬芳都是中共黨員,入川前,一個在浙江臨海市委辦工作,一個在臨海市汛橋中學任教。兩人原來準備2008年底結婚,當年8月,得知市裏要選派幹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時間便提出申請。看到未婚夫入川的決心,陳芬芳只説了一句話:“我們把結婚證先領了吧。”就這樣,他倆在援川前一小時領了結婚證,隨後徐世卿奔赴青川縣營盤鄉開展援建。

    援建過程中,徐世卿與陳芬芳經常互通電話,談話的內容總是離不開營盤鄉的災後重建。漸漸地,陳芬芳也對災區産生了感情,不久也來到營盤鄉小學擔任語文教師。徐世卿和陳芬芳小夫妻倆夫唱婦隨,共同投身災後重建工作,讓人們看到了“80後”年輕人的精神風貌。當許多同齡人在物質條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時,他們倆卻在條件艱苦的地震災區,書寫出不一樣的青春。

    在這幾年裏,國際國內發生了許多大事,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宏觀經濟形勢嚴峻。但這些困難,都沒有影響中央災後重建資金和對口支援省市援建資金的安排。幾年來,中央調度、安排各類政府性資金和公益性資金確保災後重建順利進行;儘管對口支援省市財政收入一度出現大幅減少,但援建資金沒有縮水,有的省市甚至壓縮本地行政開支,也要確保援建資金及時到位。三年多來,四川省142個受災縣用於恢復重建和發展重建的資金達到1.7萬億元。

    理縣甘堡藏寨,古時稱為“甘堡甲穹”,意為“山坡上的百戶大寨”,是阿壩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絨藏區第一寨”之稱。藏寨老人王文澤説,整個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體現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築技藝。

    地震給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損失,千年古寨幾乎毀於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損,藏羌地區僅存的百年守備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對甘堡的災情非常重視,親臨現場視察,聽取村民意見,並作出了“原地重建,修舊如舊”的指示。在湖南人民的傾情援助下,甘堡藏寨在重建中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豐富藏寨文化景觀。援建者利用原有的灌溉水源建設寨中水系,形成了豐富的景觀,將甘堡藏寨打造成為“嘉絨藏族藏區文化生態體驗旅遊最佳目的地”。

    劉奇葆説,重建後的災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現在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中國共産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體現。以對口支援為契機,四川省與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緊密的長期合作機制,推進由援建到合作、由對口到全面、由重建到發展的轉變,促進了東中西部經濟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團結。

    自力更生,在廢墟上堅強站立

    汶川地震災區始終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上,充分發揮災區黨委、政府和幹部群眾的主動意識、主體作用和主導力量,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的實際行動。

    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以超常的工作強度與群眾共渡難關,經受住了特殊檢驗和重大考驗,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藏族幹部三郎乓是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黨支部書記。地震發生後,他立即組織群眾避險,不到半個小時就把全村253人全部聚集到了安全地帶。隨後又組織全村黨員和群眾全力抗震救災,積極協調發電機、柴油,搭建過渡房,震後第二天就讓村民在過渡房裏看上了電視,黨員幹部的關懷感動了村民。

    避險安置結束後,三郎乓又動員村民開展生産自救,修建和裝修永久性房屋,2009年底,全村群眾搬入新居過了一個溫暖的春節。産業重建中,三郎乓又奔波于丘地村産業結構調整和精品旅遊村寨建設工作中,現在丘地村56戶嘉絨新居,家家都有標間客房、寬帶上網、供客人使用的廚房,具備了旅遊接待能力,其溫馨時尚的藏家接待風格受到了遊客的喜愛。2011年,全村旅遊接待呈井噴狀態,創收十多萬元。群眾都説:“在災後重建中要感謝三郎乓書記,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

    災區群眾發揮“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困難能戰勝”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的精神,不等不靠,互幫互助,在斷壁殘垣上重建新家園。

    “獨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帶領全家冒著頻發的余震開始重建,成為全村最先動手重建房屋的農戶。建房過程中,石光武喊出勵志口號“有手有腳有條命,再大的困難也無所謂”,後被改成標語“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困難能戰勝”,與另一標語“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一同被稱為災區最打動人心的兩幅標語。

    有這樣一戶來自重災區安縣的普通人家,看著他們一家人,你也許很難想象他們經歷過那麼大的一場災難,你可能也想不到這麼幸福的一家人竟是來自5個不同的家庭。這家男主人叫林興聰,女主人叫李芸香。即使震後再結合了,林興聰卻依然帶著遇難妻子的父母、自己的父母與李芸香再組家庭。當問及他為什麼想到帶著遇難妻子的父母一起生活時,他樸實地説:“沒有想這麼多,他們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兒女已經很難過,我們活下來的人一定要把走了的人沒法做的事做好,孝敬他們、照顧他們是我們該做的事。”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災區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同舟共濟、堅強奮進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省長蔣巨峰説,我們依靠群眾、激發活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確立群眾主體地位,通過民主決策,調動群眾參與規劃設計、戶型設計、工程施工等各個環節的積極性;通過財稅、金融政策,調動群眾建房興業、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主動性;同步推進精神家園重建,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引導和激勵災區群眾自力更生、堅強奮進。

    提升振興,畫出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

    隨著災後重建任務完成,災區發展進入提升振興階段。災區化危為機、恢復提升,推動可持續發展。各地把基礎設施重建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關係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災區發展條件發生根本性改善。四川省適時把工作重點轉向災區發展振興,推進産業發展、就業促進、扶貧幫困、生態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重點工作,災區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説,四川人民萬眾一心、穿越災難、堅忍奮進,創造了抗震救災的奇跡、災後重建的奇跡和加快發展的奇跡。遭受世所罕見的巨大災難,四川沒有垮、四川的經濟沒有垮、四川人民的精神沒有垮,全省經濟發展沒有耽誤、全省重大工作沒有耽誤、全省民生事業沒有耽誤,重建成為全省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在困境中劃出了一條“止滑提速—鞏固回升—高位求進”的堅強曲線。

    在鞏固和發展災後恢復重建成果的基礎上,四川省出臺《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新家園,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振興,為災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讓我們盡情展望災區的未來吧!

    ——發展速度高於全省。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大幅增加。

    ——産業結構優於災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效明顯,産業結構優於災前水平。現代農牧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佔工業的比重和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災區群眾充分就業。群眾就業渠道更多,就業穩定性更強,全面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儘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大力改善災區貧困村發展條件,全面提升貧困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災區2516個貧困村人均收入超過全省貧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貧困人口顯著減少,為災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防災減災能力增強。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生態功能逐步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劉奇葆説,災後重建規劃任務已經勝利完成,但鞏固重建成果,推進災區全面發展振興,任務還十分艱巨。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堅定信心,再鼓幹勁,紮實工作,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相關鏈結
· 香港澳門援建四川汶川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進展順利
· 大愛的豐碑——寫在援建四川省汶川縣三週年之際
· 關於"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通報
· 蔣巨峰主持召開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工作座談會
· 産業振興再造錦繡巴蜀:汶川災區重建取得新進展
· 汶川地震災區衛生系統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