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擇校”:口號落地有多難?
——杭州公辦小學初中“零擇校新政”追蹤
新華社杭州4月19日電(記者 余靖靜)杭州市最近宣佈,公辦義務教育完全按學區招生,即實現“零擇校”目標,當地市民稱之為“史上最嚴格的擇校限制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擇校風”盛行的背景下,杭州提出“零擇校”底氣何來?“零擇校”新政會帶來什麼衝擊?如何避免“零擇校”流於口號?圍繞一系列疑問,“新華視點”記者追蹤調查。
擇校成了“拼家長” 杭州首踩“剎車”
“老百姓最不滿的就是以權擇校、以錢擇校。”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處處長蔣鋒説,公辦小學和初中“擇校”,一直被稱為阻礙教育公平的“頑疾”,而擇校的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均衡。
據一些家長介紹,在杭州,要拿到一個公辦“擇校”名額,“標準價”是小學2.5萬元、九年制學校3.5萬元。但光出錢沒用,關鍵得托關係。上小學、升初中被形容為“拼家長”遊戲:“考的不是學生,而是家長。”
杭州一所公辦“名校”校長坦言,因為擇校生比例不斷上升,為了保證“小班化教學”,學校不得不擴充班級數量。公辦學校本就該服務於附近居民,遞來的那些擇校“條子”有違教育公平,但學校要服從相關部門管理,參與各種檢查評比,“我很糾結”。
當地教育部門一些工作人員也向記者抱怨,在來“拉關係、遞條子”的家長中,有些人不僅擇校,還要求擇老師,甚至擇座位,簡直是“擇無止境”。
“擇校是一條極易滋生腐敗的灰色通道。”蔣鋒表示,從前由於教育缺錢等原因,擇校被默認;如今實行績效工資,各縣區對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完全可以關閉這條通道。
為此,浙江省教育廳2012年全面推行公辦初中小學“陽光招生”,考慮到政策的推行難度,目標定為“把擇校率降到5%以內,或者大幅下降”。
蔣鋒透露,杭州市教育局在內部討論時,有人曾提出想保留5%的擇校空間,“但一般老百姓也享受不到這些名額。不如一刀切,一個不留。”
記者發現,杭州提出“零擇校”,其底氣是此前已力推名校集團化等舉措,使教育資源分配實現了相對均衡。據介紹,到2011年全市優質義務教育覆蓋面超過75%,有些區超過了95%。
禁了公辦“擇校” 民辦“擇校”大熱
今年公辦學校還未招生,“零擇校”新政尚待檢驗。但記者近日從杭州15所民辦小學招生的火爆現場看,這一新政還沒有讓家長們放下精神重壓。
4月14日是“零擇校”政策出臺後的首次民辦小學招生時間,杭州教育部門曾預估,因為公辦關閉“擇校”通道,民辦報名可能“水漲船高”。但現場的熱度還是令人意外。多所學校創招錄比新高,有的學校甚至接近13:1。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接受報名始自14日上午8點半,但早上5點,就有家長來排隊。由於人多,學校不得不倣照上海世博會,在校內用繩子攔起曲折回復的多層“S”形通道。但“長龍”依舊延伸至校外幾十米。原定於半天的報名時間不得不延長為一天。不少孩子在三四位長輩的陪同下,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試。
校長婁屹蘭告訴記者,由於報名人數多,為避免未被錄取的家長質疑其公正,學校首次從大學請了“外援”來做面試官,並準備了多套測試題供現場抽取。
在現場,一位帶兒子來面試的父親説,公辦“名校”的最大優勢在於好生源,有能力“擇校”的孩子多來自環境好、重視教育的家庭。“零擇校”後這個優勢就沒了。
另一位帶著女兒來面試的“80後”母親説,挑選學校不能光看眼前,聽説民辦小學的“名校”有一些名額能直升高一級的“名校”。雖説公辦免費,民辦學校的費用一學期在五千元左右,但“上好學校”最重要。
在當地的網上教育論壇上,從“零擇校”新政出臺起,相關帖子便層出不窮。有熱心家長提供民辦“名校”歷年面試題的攻略,不少家長則寫上“面試經”。一位孩子沒被錄取的家長感嘆:“強烈的挫敗感……孩子興趣班去的太少,沒有報名思維訓練、閱讀類、英語類的”。另一位母親的觀後感是:“看得我壓力很大,十萬個不願強迫女兒學前就背上學習包袱,但現實面前又不得不屈服。”
對於這一動向,蔣鋒擔憂地表示,“考試效應”極有可能傳遞到學前教育,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不“拼家長”,改拼“早教”。
民辦學校杭州大關小學以藝術特長培養見長,今年實際招錄比超過10:1。校長金英再三表示,學校不想對外傳遞“招生”即“考試”的信號,學校關注報名孩子對音準、節奏等方面的“天賦”,但不是考察技能,否則幼兒園小朋友又要受苦了。
“強制不擇校”何時變成“理智不擇校”?
針對杭州“零擇校”能否落實,各方看法不一。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建華説,只有真正做到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硬體軟體的公平,“零擇校”才是理智的,而不是強制的。
西湖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陳為民認為,杭州推行公辦初中小學“零擇校”,背後有教育資源配置相對均衡的現實支撐。但也要看到,只有家長們的擇校意願下降了,“擇校熱”才能真正降溫。
一些家長坦言,可以預見,杭州關閉公辦“擇校”通道後,購買學區房將成為更大的熱點。
對此,杭州多位教育部門工作人員認為,與“特權擇校”相比,通過購買學區房擇校是一種進步,因為其用市場化手段,避免了權錢交易和暗箱操作,但也容易變成一種金錢比拼遊戲,變成另一種不公平。
剛剛回國的杭州市民黃恒説,國內滿目可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思忖之下,頗有疑惑。對孩子來説,未來的輸贏如何定義?起跑線到底在哪?終點又在哪?用奧數、藝術特長把起點悄悄向前挪動的人,不為破壞了成長的基本規律和共存的社會契約而慚愧麼?
“治理擇校亂象不能光靠‘末端治理’。”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説,“治本”之舉包括:一是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義務教育法定支出不留缺口。二是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是扶持發展一批民辦學校,滿足群眾多樣性教育選擇。四是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讓各個初中學生有公平選擇機會。
據悉,為了讓“零擇校”落到實處,杭州教育部門表示將接受社會監督。如發現與擇校相關的變相亂收費,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