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5月20日電(記者 丁文傑、陳黎明)2006年,第一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長沙舉行。6年之後,一個輪迴,中博會又回到湖南。5月18日至20日,第七屆中博會在湖南舉行。
作為中部六省共同打造的經濟發展平臺,中博會承載著中部區域發展的夢想與追求。今日中部已連續4年經濟發展速度超過東部,並有了主動調整發展速度和方式的自信和空間。
趕超:“中”氣十足
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中部6省,承東啟西,通貫南北。如果説,東部、西部大發展是中國騰飛的雙翼,那麼,中部則是當仁不讓的“脊梁”。
曾幾何時,以全國10.7%的土地承載了28.1%人口的中部地區,因缺乏有力政策支持,自身發展緩慢,身處“塌陷”困境。
6年來,中部地區長期蓄積的能量不斷釋放。記者從第七屆中博會上獲得的一組數據,或許最能説明中部地區“中”氣十足的景象。
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進入“萬億俱樂部”,GDP總量突破十萬億元大關,佔全國的20.1%,比2006年提高1.5個百分點。2011年,中部六省經濟增速均在11.5%以上,平均比上年增長12.8%,高於東北12.5%和東部10.5%的水平,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投資者眼中的中部更是“魅力十足”。商務部副部長王超在會議期間介紹,今年1至4月,中部六省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27.84億美元,同比增長26.7%,增幅高過東部和西部,成為全國直接吸引外資增長最快的地區。
“我們看到中國的中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這表明經濟活動正在向中國的內陸地區擴散。”經濟學家、英國利茲大學彼得·巴克利教授在此次中博會上這樣判斷。
改革:釋放蓄能
中央繼2006年4月作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決策之後,近年來又相繼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等多項政策措施,對中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城市群發展、引資等工作予以指導支持。
與此同時,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多種類型的改革試驗區相繼獲批,給了中部地區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權利。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建設,著力點就在於改革,第一階段的任務我們已經完成,出臺了10個具體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湖南省省長徐守盛説。
2007年底,國務院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探路。2010年底,國務院批准設立山西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1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標誌著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目前,長株潭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到湖南全省的42.4%,“兩型”産業快速發展。武漢城市圈“1+8”經濟聯合體在改革試驗中,發展循環經濟,在水生態治理、兩型化改造、提高用地保證能力、城鄉一體化等方面“趟”出了路子。
作為國家級戰略平臺的皖江示範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承接産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皖江示範區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分別佔全省67%、64%,落戶示範區的億元以上大項目2981個,到位資金2874億元,佔全省的68.8%。
引領:綠色增長
一次世界大戰後,汽車産業大發展;二戰後原子能、航天科技、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等産業大發展;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産業大發展……
“每次經濟危機之後,都會有新型産業蓬勃發展,帶動經濟復蘇。這輪金融危機後期,發達國家紛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説。
“開放崛起、綠色發展”。此次中博會的主題,既是對新一輪發展機遇的捕捉,又是中部基於現實的主動調整和反思。
2011年中部六省第二産業所佔比重高於全國7.3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所佔比重低於全國9.6個百分點。“由資源稟賦和産業結構所決定,中部地區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以能耗水平為例,2010年中部六省單位綜合能耗比全國高出16%。”山西省省長王君不無擔憂地指出。
在湖南,省委提出打造“東方萊茵河”,近600億元將被投入到湘江的治理中;在江西,省委提出“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在安徽,《生態強省建設行動綱要》正在加快制定實施……
綠色,不僅表現在青山秀水上,更體現在經濟結構的內在合理。
“十一五”期間,山西GDP年均增長11.2%,而能耗卻下降了22.66%。“像在山西這麼一個省份,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目標。”王君説。
河南省長郭庚茂指出,2007年河南省原材料工業的比重,佔了整個工業比重的70%,到去年降到了50%。
綠色發展,提供了一個破解當前資源環境約束難題的思路和突破口,正在成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