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之際,北京、上海、湖北、陜西等地紛紛舉辦豐富多彩的座談會、展覽、演出等活動並組織文藝工作者下基層,深入生活,把講話精神落實到藝術創作和發展文化産業的實踐中。
重溫歷史記憶 體悟現實意義
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以及首都文藝團體和文化界人士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演出、展覽。國家圖書館舉辦“文藝的燈塔——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週年館藏文獻展”,首次以文獻為實體舉辦講話紀念展。中國美術家協會展出了包括劉大為《延安寶塔夕照》,馮遠《高原春色圖》等273件作品,紀念“講話”發表70週年。
在上海美術館,150余幅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優秀作品,創作時間橫跨1942年至2012年,囊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連環畫。“生活·藝術——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上海美術作品展”,對70年來上海美術創作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
從豐子愷的國畫《飲水思源》謳歌“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到陳逸飛與魏景山創作的巨幅油畫《開路先鋒》禮讚築路工人……展覽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在延安文藝精神的感召下,為人民而創作,深入礦山、漁村、工地、海島,遠赴邊疆、村寨、牧區、林海,以積極的姿態展現社會生活中取得的新成就。
不久前,湖北省文聯主辦的百名藝術家清江采風行剛結束,湖北省作協又組織20多位作家赴恩施采風。采風中,書畫家根據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創作了一大批有關清江流域和土家人文歷史與民俗民風的優秀書畫作品。
文藝評論家雷達認為,七十年前和今天,歷史語境、文化語境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在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民族文化的重建、精神家園的建設非常迫切,這是文藝家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也凸顯了講話精神的現實意義和迫切性。
廣大作家堅持植根人民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解決了“文學為什麼人服務”和“怎樣辦”這兩個事關文學本體的基本問題。其中強調的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一直為廣大作家所堅持。
河北省作協主席、作家關仁山認為,“文學為誰寫作?”是今天作家必須認真而審慎回答的問題。為大眾為百姓寫作的人,會注意自己如何建構一種與讀者共享的價值體系,檢視自己的作品能否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有了這個支點,才能進入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
近些年,關仁山把自己的創作基地放在唐山老家農村。“廣大農村發生的一切,眾多農民的生活,是我們中國最基本的‘國事’。要把握今天的農村和農民生活,首先就要深入下去。”
在陜西,講話精神深入影響了許多作家的創作思想。陜西省推行的基層挂職機制,更為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群眾創造了條件。從2000年開始,先後有葉廣芩、馮積岐、高建群、冷夢等多位當代作家赴陜西各地挂職。其中葉廣芩在周至縣挂職當縣委副書記期間創作了《老縣城》《老虎大福》《青木川》等多部作品,一直在那裏挂職至退休。馮積岐將他在挂職期間的感受寫成《挂職日記》,完成長篇小説《村子》。冷夢則完成了25萬字長篇報告文學《高西溝調查——中國新農村啟示錄》,獲得了全國性獎項。
藝術之花盛開在生活的土壤
在陜西,經典喜劇小品晚會、大型主題晚會、美術書法作品展、全省優秀舞臺劇(節)目深入基層展演、秦腔惠民演出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展現了陜西文藝工作者貫徹落實講話精神的豐碩成果。
歌舞劇《蘭花花》創作者、作曲家賀藝説,“民族音樂創作最根本的問題是根和源的問題。根不能丟,源不能斷,否則作品就失去了靈魂。”
賀藝説,目前很多地方熱衷於“大手筆,大投入,大陣容,大製作”的創作,不是多數人看的作品,是少數人看的,某種程度上是創作中的奢靡之風。他希望文藝工作者要回顧過去、研究現在、展望未來,理論研究不要脫離現實。
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韓蘭魁説,隨著社會大眾整體文化水平不斷上升,簡單地提供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群眾是不會買賬的。所以,藝術創作要有負責的態度,藝術家要靜下心來,潛心鑽研。
文藝評論家劉潤為説,現在作家不深入生活、閉門造車的現象較為嚴重。任何主題只有轉化為情感體驗和生命的體驗,才會有藝術的力量。(參與采寫記者:廖翊、孫麗萍、楊一苗、梁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