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飛天 逐夢太空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目擊神舟九號發射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王玉山、顏昊、李宣良、田兆運)
18時07分,神舟九號飛船發射進入30分鐘準備。
此刻,通過巨幅液晶顯示屏,千里之外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雄偉的發射塔架擁抱著神舟九號和長征二號船箭組合體,在落日余輝的映射下熠熠生輝。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是我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跨越發展的關鍵之戰,對於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關鍵技術,確保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由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的神舟九號飛船飛行乘組計劃在軌飛行10余天,計劃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兩次交會對接,第一次為自動交會對接,第二次由航天員手動控制完成。
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人到載人、從出艙行走到自動交會對接的一個又一個跨越。
“15分鐘準備!”
大屏幕上,完成了飛天準備的景海鵬、劉旺、劉洋3位航天員,身著航天服,手持飛行手冊,靜靜地躺在返回艙內。景海鵬背後靠右的方向,一個紅底黃字的“福”字,格外醒目。
2011年11月,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太空之舞,開啟了中國航天史上的新旅程。時至今日,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帶著新使命——在浩瀚太空與天宮一號完成手控交會對接,壯美啟程!
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5分鐘準備!”
3位航天員再次檢查調整束縛帶,關閉面窗,鎮定地等待飛天時刻的到來。
“……5、4、3、2、1。”隨著調度清晰有力的倒計時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點火!”
一股橘紅色的火焰從長征二號F型遙九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托舉著神舟九號飛船飛向茫茫太空。飛控大廳內,巨大的LED顯示屏瞬間被紅黃色的煙霧填滿,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藍色天幕……
“火箭飛行正常!”“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潮水般的數據源源不斷涌向飛控中心。
飛控大廳裏,100多臺電腦終端整齊排成5個陣列。各系統工作人員緊張地注視著屏幕,他們中既有白髮蒼蒼的老科學家,也有朝氣勃勃的年輕人。
在第3排,第2次受命擔任總調度的喬宗濤顯得格外淡定,這個今年剛滿30歲的年輕人雙眼緊盯著屏幕上關於火箭位置、速度、姿態等參數的變化……清晰、洪亮、果斷的口令聲,不時在飛控大廳迴響。
“逃逸塔分離!”
這意味著火箭和飛船越過了最為危險的上升段前兩分鐘。坐在總調度身邊的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童斌深深呼了一口氣——儘管沒有用到,但他們仍然做了多套應急救生方案。
“整流罩分離!”
此刻,火箭已經飛出稠密的大氣層,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
船箭分離。隨後,大廳裏傳來航天員景海鵬洪亮的聲音:“神舟九號報告,儀錶顯示船箭分離,完畢!”
飛船太陽能帆板緩緩展開!
3位航天員表情沉穩。景海鵬報告聲再次響起:“飛船座艙大氣環境正常,飛船工況正常,乘組感覺良好!”
這時,大屏幕上清晰地顯示,景海鵬與左側的劉洋擊掌相慶,大廳裏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此刻,坐在總調度身旁的測控通信指揮部指揮長、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仍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大屏幕,他清楚地知道,測控神舟的大幕才剛剛拉開。
載人交會對接絕不是載人飛行和無人交會對接的簡單疊加,任務的難度和風險要比歷次載人飛行都大得多,而北京飛控中心發出的每一條指令、接收的每一組數據、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都事關神舟九號的每一根“神經”,事關航天員的生命安危。
遙遠的太空飛行中,這只是一個開始。
抬頭望去,飛控大廳大屏幕上,神舟九號伸展著藍色的翅膀,載著3位航天員,在深邃的太空中延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