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集團、新華科技、新華傳媒、匯富金融……100多家公司、六大産業、投資遍佈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就是香港新一代企業家蔡冠深的事業和身家。個頭不高,快人快語,活力與機敏兼有,智慧和敦厚齊備,五十來歲的年紀,已掌舵香港中華總商會(簡稱“中總”)4年之久。這個商會是香港華人商界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社團。
常年奔走四方,時時挂著笑容,談到任何話題似乎都胸有成竹:“香港回歸15年,有成績,也有挑戰,但香港一定會越來越好。”
15年發展見證繁榮
蔡先生是“海産大王”蔡繼有的二公子,在香港讀名校、也曾到日本留學,但小時候也挨過窮。一家五口住一間房,母親要到菜場撿老菜葉回家做飯。後來家族海産生意逐漸壯大,生活隨之好轉,但青年的蔡冠深也要清晨四點起床趕往海邊,上船看貨、談價、收購,開始一天的生意,到深夜才拖著疲倦的身影回家……這樣的磨練成就了他的很多本事。25歲接掌新華集團後,蔡冠深先生進一步推動集團國際化、多元化。經過30多年經營,新華集團投資項目遍及全球。特別是近15年,蔡先生的生意蓬勃發展,事業興隆。“跨越1997,歷時15個春秋,和我同樣發展的許多企業都證明了,香港回歸15年,經濟保持了繁榮。”蔡先生如此評價。
積極拓展商業版圖的同時,蔡冠深熱心社會事務、關心公益事業的行動也深得社會認可,一連串社會公職接踵而來:香港日本經濟委員會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印軟體協會主席、香港越南商會主席、中國香港以色列民間科技合作及促進中心主席……
2008年,蔡冠深成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成立以來最年輕的會長。通過世界華商大會、世界華商高峰論壇及香港高峰論壇等場合,中總開始走向國際,推進世界華商及華人合作。
“貧富落差如果不能縮小,工商界最終難逃影響。我們鼓勵商界從大局出發,主動拉近和大眾的距離。”蔡冠深這樣論述商家和社會的關係。2011年,香港討論通過最低工資法案,作為商界很有影響力的代表,蔡冠深面對重重壓力。“第一個反對我的,就是我的貨倉經理,認為會增加經營成本,但作為工商界領袖,應當顧全大局、協調平衡,儘量做到逐步改善。”蔡先生回憶。
“一國兩制”護佑香江
“過去15年,香港經歷了很多不平凡的事,經歷了許多風雨和考驗,最困難的是1997金融風暴、2003非典和2008金融海嘯,但每次香港遇上衝擊,國家都在政策和精神上給予很多支持。”蔡冠深回憶。
當時,蔡冠深就任中總會長不到一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讓香港社會大為驚慌。作為商業社團,中華總商會發揮橋梁作用,與兩地政府溝通,尋求優惠政策,幫助中小企渡過難關。“當時很多在珠三角的港商裁員、減薪、關門,挽救中小企生存,成為重要任務。”蔡先生説。因為已經有了應對1997金融風暴的經驗,有了CEPA和自由行有效推動香港經濟發展,2008金融海嘯出現時,香港再次平穩度過危機。
蔡冠深認為,“一國”給了香港內地大市場的機遇,“兩制”保障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令香港得以18年來保持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地位。
蔡冠深表示,香港是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因為背靠祖國,經濟上又加入了新元素——含金量很高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財富管理中心等。
蔡冠深指出,經濟上的全面融合對兩地民眾都有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香港既是參與者,也是推動者。內地成為世界工廠,香港有一定貢獻。”
走向世界不可或缺
香港回歸15年,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人説“香港速度”已不再是高效率的代表,但蔡冠深卻認為這一切都很正常,是香港向前發展的必然過程:“跑得快不一定有好結果。香港是多元社會,通過充分討論、協調和平衡,速度慢一些,但可以穩步發展。”
蔡先生特別指出,香港與內地文化上的差異不可否認,也不應該消除,而要以包容的態度來對待。香港變得與內地一樣,非香港之福,也非內地之福。差異正是香港的價值所在。
“‘一國兩制’下,香港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攜手內地企業,通過聯合投資、承攬工程等形式一起走出去。中央給香港的政策,對香港、對內地都有利,只有互惠互贏才能長久。”蔡冠深表示。“(內地)企業壯大了,要走出去,港商也可以做貢獻。香港法律、會計、投資銀行等專業服務都是香港的強項,一起走出去,大家都有好處。”
展望未來,蔡冠深表示,香港怎樣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揮作用,在地區經貿合作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都令人期待。“十二五規劃中,香港首次有了獨立的篇章,中央給了香港新的定位,並支持香港在區域和多邊合作方面發揮作用。”蔡冠深説,“新形勢給了香港新的發展空間,香港只要能充分掌握政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有可為,東方之珠會越來越閃耀。”(記者 葛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