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強國邁進的堅實一步
——“蛟龍”號成功下潛至7000米之際訪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余曉潔、吳晶晶)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4日成功衝擊7000米下潛深度,再次創造歷史。記者第一時間專訪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
“蛟龍”號具備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記者:“蛟龍”衝擊7000米成功,作為海洋局局長您現在心情怎樣?
劉賜貴:我非常喜悅、激動和自豪。喜悅的是“蛟龍”號海試隊經受住了考驗,出色地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的預定下潛任務;激動的是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我國進軍深海大洋的能力顯著提升,培養和鍛鍊了一支技術過硬、能打硬仗的載人深潛隊伍;自豪的是中國人“下五洋捉鱉”的夙願終得實現,我國在由海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的征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記者:“蛟龍”號成功下潛至7000米深度有何意義?您如何評價這次海試?
劉賜貴:下潛至7000米標誌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標誌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也標誌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對於促進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裝備製造業發展,提升我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促進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海試過程中,面對複雜多變的海上試驗環境,中國載人深潛隊伍克服了種種困難,得到了磨煉和經驗積累,具備了科學決策、正確應對、得力實施的深海工作能力。這支隊伍將成為我國未來深海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
同時,海試團隊踐行了“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展示了當代中國海洋工作者的廣闊胸懷和時代意識,體現了中國海洋科技向深海大洋領域邁進征程上的新特徵,是新時期中國海洋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蛟龍”號後期應用奠定了基礎。
未來3至5年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
記者:“蛟龍”號未來有哪些新使命?我國載人深潛事業未來還有哪些規劃?
劉賜貴: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試驗,將轉向業務化運行,實現其業務化共享使用等問題將逐步提上日程。
我們將在未來3至5年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一方面儘快滿足國內科技界對“蛟龍”號的急切需求,儘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龍”號的業務化運行能力,培養出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應用隊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國開放的應用機制。
針對目前國際海底區域活動的需要,並根據蛟龍號的實際技術狀態,我們計劃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點關注區域開展試驗性應用的調查計劃。
一套開放的、共享的運行機制是提高“蛟龍”號使用效率、擴大“蛟龍”號影響力、促進深海高技術裝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考慮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龍”號將有可能開發一系列深潛産品,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為日常業務化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次北極科考全面備戰
記者:和載人深潛一樣,我國極地科考也始終受到廣泛關注。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在即,這次科學考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目前備戰狀況如何?
劉賜貴: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出發在即,全體隊員已精神飽滿地進入全面備戰狀態。海洋局制定了詳細的科考實施方案、船隻航行路線方案和每位參與科考人員的職責,以確保船舶、人員、設備等的安全和科考成果雙豐收。
這是我國首次以極地專項考察為目標的北極科考航次。在完成專項年度研究目標的基礎上,還會對我國北極科考傳統考察海域繼續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以獲取長期觀測資料。此外,應冰島政府的邀請訪問冰島,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爭取在北極科學研究熱點和國際合作領域有所突破。
具體來説,第五次北極科考將重點對傳統考察區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區的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新增考察區域——北冰洋-大西洋扇區進行多學科綜合環境考察,將系統掌握北極海洋水文與氣象、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大氣化學等環境要素的分佈特徵和變化規律,為北極地區環境綜合評價等提供基礎資料。
我們據此確立的考察目標有海洋環境變化和海-冰-氣系統變化過程的關鍵要素考察;極區海洋環境快速變化的地質記錄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海冰快速融化下西北冰洋碳通量和營養要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北極海域生態系統功能現狀考察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