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照亮深海大洋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勇破7000米深度紀實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24日電(記者 羅沙)盛夏,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閃動著中國“蛟龍”的颯爽身影。
24日,這只紅白相間的中國龍矯健地躍入蔚藍的大海,向著無盡海淵前進的身影義無反顧。7020米,這是中國人在世界海洋最深處留下的堅實足跡。“可下五洋捉鱉”的古老夢想,隨著“蛟龍”的探照燈光在這一刻照亮了深海大洋。
“潛向7000米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
中國“蛟龍”從來不畏懼各種考驗,潛向7000米的歷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或許天公有意在考驗這條無所畏懼的中國龍,剛剛從江陰啟航不到1天,海試團隊就被颱風“瑪娃”阻隔在長江口,不得不在錨地避風2天。
11日,經過8天航渡終於抵達馬裏亞納海溝試驗海域的海試團隊,又迎頭遇上超強颱風“古超”。下潛日期被一再推遲,海試隊員一邊維護調試著心愛的潛水器,一邊心急如焚地盼望天氣好轉。天氣預報員蘇博一時成了全船最熱門的人,每天被隊員們“圍追堵截”,恨不得生出呼風喚雨的本領。
15日,海況終於好轉。自去年5000米級海試後便一直“蟄伏”的中國“蛟龍”初露鋒芒,一口氣下潛至6671米深度。潛水器和海試隊員們的良好狀態,讓現場總指揮劉峰難掩心中的喜悅:“這個結果,比我們預料的好得多。”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海試隊員們信心滿滿即將開始第二次下潛試驗時,18日甲板檢查時,“蛟龍”號液壓系統一根油管被發現出現破損。下潛試驗的再次推遲,讓海試隊員們冷靜下來。這些日子裏,潛水器維護支架上的燈光徹夜不息,忙碌的身影一直晃動到天亮。
19日第二次下潛試驗,“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6965米。22日第三次下潛試驗,“蛟龍”號更是成果豐碩,在接近7000米深度的海底作業3個多小時,獲得多個沉積物、海水和生物樣品。新奇的“海底來客”,讓海試團隊許多資深海洋專家都忍不住聚集圍觀。
“三次下潛試驗,海試團隊復核了潛水器200多項性能和功能,先後針對水下通信系統、液壓系統、可調壓載系統、推力器等方面出現的故障進行了認真排查。”劉峰説,“海試隊員們的認真負責,是我們成功完成海試的基本保證。”
“許多人問為什麼我們遲遲不下潛7000米,我要説的是,在沒有完全驗證潛水器所有的性能和功能並做好充分準備前,我們不會貿然下潛。”海試現場臨時黨委書記劉心成説,“‘蛟龍’號將來要進行應用,就不能讓任何問題和故障潛伏,把隱患留給用戶,我們就是千古罪人。”
“精心組織、安全第一、層層把關、責任到人”,海試隊員們就是在這樣的標語下一路奮戰,“蛟龍”號距離其最大設計深度——7000米深度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24日清晨,伴隨著一場瓢潑大雨,中國“蛟龍”開始了歷史性的征程。1000米,3000米,5000米……矯健的中國龍在試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的駕馭下穩步下潛。北京時間8時55分,水面監控屏幕上潛水器下潛深度數字悄然指向7005米,現場指揮部頓時一片歡騰。
這是中國“蛟龍”出生後進行的第49次下潛試驗,這更是中國載人深潛走到世界深潛前列的時刻。
“在冒險家和懦夫之間,有一條踏踏實實的路屬於中國載人深潛”
“我們不是冒險家,不是賭徒,也不是無所事事的懦夫和膽小鬼。在冒險家和懦夫之間,有一條踏踏實實的路是屬於我們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蛟龍”號海試團隊的座右銘。
隨著大陸資源日益枯竭,海洋正在成為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戰略必爭之地。60多年來,人類深海探險隨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對探知深海的渴望也推動了深海技術的不斷創新,並促使深海技術裝備不斷走向成熟。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的僅有12艘,更深的潛水器數量更少,目前擁有6000米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
而中國“蛟龍”從2002立項伊始,到2009年開始1000米級海試,直至今日7000米級海試,只用了10年時間,走完了國外同行們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載人潛水器的深度往往是最能吸引公眾眼球的地方,然而身處中國載人深潛隊伍的人,卻從來不希望把深度作為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名片”。
“下潛深度雖然是載人潛水器最直觀的性能表現,但絕不是載人深潛追求的所有目標。在潛水器下潛深度的後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功能和性能內容,這才是我們每一次海試更重要的任務。深度本身只是沒有內涵的表觀數字。”海試現場副總指揮崔維成説。
“實現深海極端環境下海底作業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的真正目的。‘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成功,證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實現較長時間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攝像、沉積物和礦物取樣、生物和微生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測量等作業。”劉峰説。
中國“蛟龍”,絕不是一台一猛子扎到馬裏亞納海溝最底部,拍幾張照片、幾段視頻就匆匆返航,拿著深度數據沾沾自喜的海底探險者。它是一台踏實可用的、能為科學家開展深海研究服務的作業型潛水器。
正如海試團隊一位資深專家所言:“做載人深潛,既要勇敢突破下潛深度,又要踏實做好潛水器的各項功能和作業能力。這條路走不好,就會失去扎紮實實進軍深海、探索大洋的機會。”
“我定要重返大海,實現那奔涌的潮汐所召喚的夢想”
“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團隊,共計96名參試隊員,來自國內18個單位,有52人參加過全部的4次海試,有55名中共黨員,年齡30歲以下的12人,50歲以上的41人,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24歲,有14名參試隊員在7000米級海試期間度過自己的生日……
隨“蛟龍”號海試團隊出發以來,記者發現自己的微博多了一些異性“粉絲”。海試的這些日子裏,她們總是不停地刷新著網頁,如饑似渴地獲取來自海試第一線的任何消息,還常常向記者“打探”前方的一點一滴。
她們來自祖國大江南北,她們都是默默無聞的海試隊員的妻子、女兒、朋友。
一位海試隊員妻子的朋友通過微博告訴記者,這名海試隊員參加了“蛟龍”號從1000米級到7000米級的所有海試。就在1000米級海試出發前,他襁褓裏的孩子不幸夭折,卻依然在10多天后踏上了深潛的征程。一年後的3000米級海試期間,他的第二個孩子呱呱墜地,卻仍然無法在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時刻守在她身邊。
海試期間,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海試團隊中的一位父親給他即將參加考試的女兒寫去一封郵件:“在你人生中這個重要的時刻,作為父親的我卻遠在千里之外的大海上,不能陪伴你走進考場,不能給你一個鼓勵的微笑與眼神,甚至連打個電話也不方便。你微博上的只言片語‘我要高考,爸爸要出海’讓我讀出你對爸爸陪著走進考場的期盼與不能送考的無奈……”
記者無法想象,這些為了“蛟龍”號一步一步潛向深海默默奉獻的,是怎樣的一群丈夫和妻子、父親和母親。他們甚至不願意自己的姓名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在他們看來,在“向陽紅09”試驗母船上,這樣的人和事已經太多、太常見。
有一首英國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的詩歌,在這群平凡的人之中傳唱:
“我定要重返大海,
去實現那奔涌的潮汐所召喚的夢想,
那不羈的召喚、不爭的使命,無法違抗;
我只求海風勁吹、白雲翱翔,
我只求浪花跳躍、白沫翻飛、鷗鳥歡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