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述評:轉型十年 中國理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05日 07時08分   來源:人民日報

 轉型十年 中國理念
——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歷程述評之一

    編者按: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10年,一個國家能向著未來走出多遠?

    變革中熔鑄輝煌,艱難中彰顯成就。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13億中國人民,走過非同尋常的10年,創造銘于丹青的光榮歷史,寫下舉世矚目的恢宏篇章。

    10年轉型,形成中國理念;10年改革,寫下中國探索;10年挑戰,塑造中國精神;10年崛起,做出中國貢獻;10年奮進,鑄就中國品格……在現代化事業波瀾壯闊的偉大進軍中,在改革發展振奮人心的輝煌成就中,中國故事不斷展開新的內容,中國道路不斷書寫新的輝煌。

    本報今起刊登“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歷程述評”,回顧10年風雲激蕩中來之不易的成績、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影響深遠的探索,以凝聚我們的力量、增強我們的信心,激勵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創造新的成就、贏得新的光榮。

    每個重要時間節點背後,都蘊藏著一段大歷史。它不僅連接過去與未來,也將現在標注成意味深長的瞬間。

    剛剛過去的6月,世界再次矚目東方。墨西哥海濱小城的G20峰會,“中國態度”影響世界經濟走向;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神九”、“蛟龍”寫下中國力量的壯麗交響;香港迎接回歸15週年,東方之珠依然璀璨輝煌……

    仿佛是一種象徵,“中國一月”,激情詮釋著2012年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是“十二五”承前啟後的重要一年、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喜慶之年,也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奮鬥崛起的第十個年頭。

    10年,對於人類歷史來説,不過一瞬;但對一個奮力追趕現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10年前,中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10年後的今天,中國 GDP躍居世界第二,即將接近50萬億;10年前,中國才完成與美國歐洲的艱難談判加入世貿組織,10年後的今天,中國貿易額和GDP僅次於美國;10年前,下崗、失業帶來種種轉型陣痛,10年後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逐漸覆蓋億萬人民。

    這10年,建三峽大壩、修青藏鐵路、辦奧運盛會、遊浩瀚太空,夢想變為現實;這10年,迎戰非典、抗震救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愈挫愈勇;這10年,取消農業稅、免除學雜費、建立社保體系,民生極大改善——這是國家強盛的10年,是經濟飛翔的10年,是溫暖人心的10年,更是脫穎而出的10年。

    時間為我們呈現結果,卻往往省略了過程。從2002年到2012年的中國往事,對於未來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什麼,讓那些曾經悲觀預言中國的人,重新打量並將敬重的目光投向世界的東方?又是什麼,將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打造為舉世矚目的“黃金十年”?

    沒有理念的創新,就沒有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早在2009年,《紐約時報》一篇介紹中國的文章,加了這樣的題注:“西方最好還是研究一下中國戲劇般崛起背後的理念。”10年來,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以人為本、創新型國家、新農村建設、執政能力、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文化強國、和諧世界……一個個關鍵詞載入中國發展大詞典,成為中國轉型10年的思想坐標,成為中國發展10年的動力之源。

    發展關鍵的10年——

    中國步入工業化加速發展期、城市化快速成長期、經濟社會轉型攻堅期、群眾政治參與活躍期、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國際地位上升期。面對“世所罕見”的困難風險,10年艱辛、10年突圍,中國沉著走出“歷史的三峽”

    這一個10年開始時,中國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一樣多。

    發端于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到2002年,已經進入第二十四個年頭。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到90年代末對國企改革和金融領域的攻堅,及至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不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體制機制基礎。

    但與此同時,從國際到國內,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諸多長期積累、制約全局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日益尖銳。一本名為《中國即將崩潰》的書,因語出驚人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

    今天看來,最終破産了的“崩潰預言”,確實也折射出中國在這一個10年征程上的重重困難。經濟發展規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資源消耗過多、創新能力不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民主法治建設不斷進步,但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社會管理和民生建設還未能跟上。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邁入小康社會門檻,但這一小康卻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發展起來的問題不比不發展起來的少。

    2001年,當中國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人歡呼雀躍,將其與申奧成功、中國足球打進世界盃並稱為當年的“三大盛事”;也有人憂心忡忡,不知道國門洞開之後的中國經濟將會向何處去,驟然面對世界的中國企業又將遭遇怎樣的衝擊?

    加入世貿,只是中國發展艱難轉型的一個側影。進入新世紀,步入發展快車道的中國,到了關鍵路口。工業化進入中後期,城市化進入快速成長期,經濟社會轉型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政治參與進入活躍期,思想文化進入碰撞期,國際地位進入迅速上升期。這些階段性特徵,給一個基礎薄弱、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帶來了巨大挑戰。當人口紅利、開放紅利、國企改革紅利漸漸耗盡,正在現代化進程中艱難爬坡的“中國號”列車,不進則退。

    如何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謀求現代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更多地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如何築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2002年12月5日,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來到了西柏坡,並在一組被稱為“趕考”的雕塑前久久瞻仰凝望。在這裡,胡錦濤同志告誡全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這是共産黨人10年新“趕考”的思想起點。一年後的夏天,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提出,“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當年金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為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在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科學發展觀以其對時代風雲的準確把握、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座里程碑。

    10年來,從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些支撐“中國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有力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時代命題,由此造就了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將社會主義中國送上一個從未抵達的高度。

    今天,即使一度唱衰中國的人也不禁慨嘆:“世界其他國家必須重新評估這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10年發展,讓預言“歷史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看到中國共産黨“適應變化和自我修正能力”,讓軟實力提出者約瑟夫·奈感嘆中國“以其自身模式挑戰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之時,中國共産黨在東方大地上,以轉型10年寫下風雷激蕩的篇章。

    來之不易的十年——

    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抓住戰略機遇、深化改革開放,思路不斷明晰、理念不斷創新,10年探索、10年實踐,與時俱進中成就中國道路

    馬克思説過,如果鬥爭是在極順利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我們堅信,理論一旦被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然而,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不可能一帆風順;實踐對理論的接受,更不會順理成章。新的發展觀,是對舊有觀念的蕩滌,也是對發展慣性的扭轉;是對利益格局的重整,更是對執政思路的再塑。

    船大掉頭難。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生産方式轉變,在這理念帶來實踐劇烈變革的10年裏,要讓“中國號”巨輪沿著科學發展的航程劈波斬浪,戰勝艱難險阻,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該有多少脫胎換骨的陣痛,壯士斷腕的決斷,甚至鳳凰涅槃的悲壯?

    回首10年,我們記住了非典疫情的來勢洶洶,記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波詭雲譎,記住了汶川、玉樹、舟曲的悲泣與悲壯,記住了新疆西藏數次上演的分裂鬧劇。但同樣值得銘記的,還有另一個驚心動魄的戰場,觀念的變革、理念的更新,如靜水深流,推動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行進,奏響高亢激昂的時代樂章。

    改革。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攻堅克難的深水區,許多過去被高增長掩蓋的矛盾水落石出,各種利益發育之後的博弈此消彼長,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大刀闊斧的政治勇氣,也需要統籌兼顧的政治智慧。在科學發展的旗幟下,重點領域逐步突破,關鍵環節漸次打通。司法制度不斷發展、政務公開穩步推進,教育改革路徑明確、醫療改革破浪前行……近10年間,堪稱密集的改革舉措,讓國際輿論感嘆“中國從不滿足”,“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更成為黨心與民意的共鳴。

    轉變。關鍵之處,一字千鈞。發展要求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發展目標由“總量”到“人均”。這個10年,不僅向發展要數量,更向發展要質量;不僅向市場經濟要效益,更向社會主義要公平。“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前所未有的結合向縱深處推進,吹響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號角。認識之變、觀念之變、格局之變,開啟了當代中國從單項改革到全面改革的又一次遠征。

    創新。直面挑戰,主動變革。這十年,中國網民從接近6000萬到超過5.13億,農民工數量從不到1億到超過2億。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管理創新的決心和魄力,打破了“管社會”的舊思路,創造了“辦社會”的新格局。“放權鬆綁”、“共建共享”的觀念解放,讓中國走上一條和諧發展之路。

    突圍,突破,突變。10年發展背後,是一條道路、一個體系、一種制度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的不斷完善,是一種發展的“中國理念”從萌芽到成形、從理論到實踐的艱辛歷程。

    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把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有機結合,以金融危機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民生指嚮導引社會領域創新,以觀念更新助推現代化格局調整,中國道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順勢有為、逆勢前行的獨特力量。

    這種力量經受住了政治邏輯的檢驗。十六大以來的10年探索,不僅在理論上深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特質,更在實踐中充分彰顯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科學發展的理論創新,體現了共建共享的執政追求,彰顯了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詮釋了共産黨人的宗旨信念。這10年,發展越是千頭萬緒,黨和政府越是關注民生。中央財政教育支出2012年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實現了20多倍的增長。外電評論:“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讓人民幸福成為政府工作的主題。”

    這種力量經歷了特殊時刻的考驗。國內問題與國外問題互聯,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重大自然災害與國際金融危機相伴。這10年,中國面對著新世紀以來“最困難”、“最嚴峻”局面。矛盾與衝突,危機與災難,風險和考驗,劇烈顛簸著“中國號”巨輪。然而,穿越10年驚濤駭浪,中國航船破浪前行,倒逼出思路轉變、科技突破和産業變革。“V”形發展曲線,彰顯領導科學發展的國家能力,體現駕馭複雜局面的執政水平。

    2010年初,一家外國媒體這樣評述:“置身中國,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確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頭10年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

    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困難中奮起,在挑戰中前行。中國在應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此起彼伏的新問題中,開啟了科學發展的新時代,抵達了治國理政的新高度,增強了社會主義的新優勢。

    從哲學上看,發展源於對矛盾的解決;從歷史來看,發展來自對時代的回應。10年奮鬥,中國理念寫下來之不易的答卷,為今後更長時期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奠定格局的十年——

    保障人民權利、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發展方式、改革成果喜人,10年奮進、10年輝煌,世界東方寫下載入史冊的“中國故事”

    10年前,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曾預言,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前五年,中國將會出現4000萬人失業,國內企業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10年過去了,當中國民營汽車企業吉利收購了瑞典巨頭沃爾沃,當華為、中興等通訊設備製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預言已成笑談。這個“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以難以置信的“中國奇跡”,讓社會主義制度活力煥發。

    有學者評論,中國走向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不是一次被動和應景式的策略性選擇,而是自共和國建立以來發生的又一次歷史性大轉折和大跨越,其意義與已出現過的1949年、1978年的兩次轉折有著同等的內涵。

    每一次發展理念的變遷,都是要解決時代的問題。從“穩定壓倒一切”到“建立和諧社會”,從“發展是硬道理”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人為本”,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的戰略構想日臻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格局初步奠定。正是這些理念導引的成功實踐,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完備的物質基礎、體制框架、思想體系,改寫了世界舞臺上現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

    在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之和還要多的國家,面對“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複雜性世所罕見,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的特殊國情,進行一場天翻地覆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社會革命,導引一場持久深刻的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發展方式轉變,國家始終保持穩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種風險考驗從容應對——縱觀人類現代化歷史,可謂前所未有。

    這10年,是“發展基礎”格局奠定的10年。經濟10年間年均增長11.5%,國內生産總值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民生的黃金期、重要的增長極、最有活力的經濟體……這10年,是中國人民全方位收穫改革開放成果的10年,是中國人的生存發展權利進一步實現的10年,也是中國深入參與世界格局調整、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走向的10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未如此緊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從未如此急切,中國道路成為世界未來發展的重要參照。

    這10年,是“制度框架”格局奠定的1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10年間,我們堅定開啟了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歷程,深入推進了從農業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探索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格局,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信心。

    這10年,是“中國理念”格局奠定的10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創造性提出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不斷引領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深刻變革。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統籌第一要務與第一責任,統籌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統籌經濟轉型與社會發育,理念和實踐的成熟對接,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架構了最長久的動力與最務實的思路。

    早在2004年,觀察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表現,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曾一連用“三個想不到”來形容:“想不到,他們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速度要比想象中快;想不到,他們威望的增加比想象中要多;想不到,中國外交政策越來越全面、越來越自信。”4年後,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在北京奧運會後慨嘆:你只有去中國才能看到未來。

    走出傳統的興衰週期律,大踏步融入時代潮流。在中國理念的激蕩下,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記者 盧新寧 范正偉 張 鐵)

 
 
 相關鏈結
· 甘肅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部署文化改革發展等工作
· 劉雲山強調:要不斷把文化改革發展引向深入
· 桑國衛:要積極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發展
·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解析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選擇
· 砥柱中流展雄風——湖南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