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7月31日電(記者鄭一晗、艾福梅)三北工程建設30多年來,不僅構築起封鎖北疆萬里風沙、阻擋沙塵進入首都的綠色屏障,更是營造了537億元生態經濟林産值,讓農民群眾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這是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獲得的消息。近日記者走訪了解寧夏、山西、河北一帶的防護林建設情況,看到各地農民通過營造經濟林、興辦林木種苗基地、發展生態旅遊等途徑實現了增收致富。
“造林之前,一畝地也就能打七八十斤糧食,一年下來毛收入不到2萬元,現在我的年收入能達到二三十萬元。”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井坪鎮井坪村村民趙依如説,如今他開辦了一個30多畝的小型苗圃,主要培育樟子松、雲杉等樹苗,全部由自家人打理,收入翻了十幾倍。
據了解,今年平魯區建設各類育苗基地2.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與此同時,平魯區還大力種植文冠果、山杏、山桃和檸條飼料林等,優化林種樹種結構,將生態綠化與生態富民有機結合。
平魯區農民靠林致富正是三北工程區農民致富的一個縮影。據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統計,目前工程區已營造各种經濟林400多萬公頃,建成了以黃土高原為主的優質蘋果基地、黃河沿岸紅棗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寧夏的枸杞、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佈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産業帶和産業集群。僅在陜西和山西黃河沿岸就建成了40多萬公頃紅棗基地,年産幹鮮果品33萬噸,産值近10億元,棗區農民人均紅棗收入達600多元。
此外,部分地區由過去的依靠耕地求生存轉向依靠山沙謀發展,建設了一批用材林、薪炭林、飼料林基地,促進了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目前,工程區年産木材2400多萬立方米,營造薪炭林92.7萬公頃、灌木飼料林500多萬公頃,為農村的能源需求、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