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規模考試搭上科技快車——高考改革系列之三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吳晶、張鶯)全國近3000個試卷保密室全部達標,國家教育考試三級考務指揮平臺全面建成,94%的考場實現標準化……近年來,高考改革搭上科技快車,充分體現著公平公正、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這些變化在十幾年前還只是假想。作為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千萬人在全國範圍同一時間參與考試,對高考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提出很高要求。
1999年,經濟並不發達的廣西在全國率先實施網上評卷,被教育考試界視為創舉。
當時,劉振林是柳州市柳城中學教務處主任、英語特級教師,擔任英語評卷組組長。網上評卷的效率令他震撼——按照以往純人工評卷,廣西9萬多張英語試卷需要140多人9天完成,使用計算機後,98人在6天就全部完成。
對比新舊兩種評卷方式,很多多年參與評卷的教師説,過去,由於紙質試卷的保管受限,往往要在露天評卷,光是搬運提取試卷以及匯總核分就耗費大量的人工和時間。更大的問題是,紙質閱卷設定的卷面判注並簽字的規則,根本無法解決前後兩位評卷員相互影響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統計測量分會教授馮伯麟説:“網上評卷是一場全新的變革,解決了多年來困惑我國考試界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評分準確度,避免主觀因素過重干擾,防止出現錯評、漏評和記分錯誤。”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同一份作文拿到不同評卷點,以滿分60分計,評分結果極端可能相差20分。
針對這一現象,網上評卷設定規則:一份答題將隨機分發給兩名評卷員,由電腦根據他們的評判結果取平均值。如果兩人分數超過評卷小組預先設定的差值允許範圍,這份作文還要再發給第三名評卷員。如果仍有爭議,還將層層上報至小組長、學科組、專家組及仲裁組,最終集體討論決定評分結果。
而今,全國31個省區市已全部實行網上評卷。
“由於採取雙評甚至多評模式,網上評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評卷角度,考生在作答中有任何創新或亮點都不會被輕易忽略,這也使考試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考生真實能力。”馮伯麟説。
不僅是評卷環節,高考依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2003年,遠程網上錄取全面實現,在此基礎上又逐步實施網上評卷、網上報名、網上填報志願等,26個省份進一步實行平行志願投檔錄取模式改革,方便了考生,減少了填報志願風險,提高了效率和社會滿意度,而且使招生工作更加規範、公平,實現了高校招生方式的重大變革。
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招辦的工作人員都表示,實行網上錄取後,分不夠找誰都沒用。
技術變革極大增強了考試的安全防範能力,進一步促進了考試的科學化水平,也為下一步改革拓展了空間。
近年來,如何在高考外語口語中引入網上測試,避免由於主考教師口語水平、主觀判斷等因素對口語考試的評分干擾,成為新課題。由於口語考試組織實施較複雜,一直被國際考試界視為畏途。直到近幾年,美國教育考試機構才推出了計算機口語測評系統。
200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開發出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系統,考生可以根據給定任務,借助耳機和話筒,在計算機上與特定人物進行交互問答,且相鄰考生任務不同。考後,考官集中評閱考生錄音資料。
2010年,雲南省率先將該項考試引入高考,當地考試院負責同志説,新技術手段為高校錄取新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資料,也對中學英語教學産生了良好的反饋作用。同樣,已在浙江等地試點的一年多次英語聽力考試也在努力攻克“一考定終身”的老大難問題。
面向未來的考試將是什麼樣?人們尚不能勾勒它的具體廓形。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的描述:我們將擁有國家級題庫,海量試題可隨機抽取,每道考題都將帶著“身份證”進入考場……
不論如何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技術的革新將使高考越來越科學,服務考生的理念將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