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編織全民醫保網 城鄉居民看病告別自費時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2日 07時03分   來源:人民日報

    病有所醫,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10年來,我國編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保網,城鄉居民看病告別“自費時代”。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是世界公認的民生難題,也是社會政策的“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僅用10年時間,就實現了全民基本醫保,被國際社會譽為“中國速度”。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95%。

    衛生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5%。這説明,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大幅增加,群眾看病負擔相對減輕,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顯著改善。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公佈,一場惠及全民的新醫改拉開序幕。3年來,我國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著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決辦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衛生體系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評價,中國醫改的目標和總體戰略是值得效倣的,中國在為全民提供平價且公平的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本醫療保障惠及13億人

    3年前,家住四川省中江縣太安鎮保安村的小學四年級學生蔣浩,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他先後在華西第二醫院住院治療18次,醫療費達11萬餘元。為了治病,父親蔣雄軍幾乎借遍了親友的錢。2010年,四川省將兒童白血病納入大病保障範圍,新農合為蔣浩報銷了8.14萬元,民政部門又給了1萬多元救助,家裏的經濟負擔一下減輕了。“像這樣的大病,如果沒有政府撐著,我們這個家早就垮了,根本沒法醫治娃娃……”蔣雄軍激動地説。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10年前,看病報銷只是少數人的“福利”,8億農民和城鎮居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這句民謠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看不起病的狀況。據2003年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全國有45.8%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就診,30.3%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住院,其主要原因是經濟困難。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新農合製度試點在全國陸續展開。2008年,新農合製度覆蓋超過8億人。到2011年底,全國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8.32億,參合率達到97%,農民徹底告別了“小病拖、大病扛”的歷史。

    新農合製度的一大特點是政府承擔主要籌資責任。2003年,各級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0元,農民個人繳納10元,人均籌資標準為30元。到2012年,各級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農民個人繳納50元,人均籌資標準達到290元。2011年,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醫藥費用補償比例達到70%,農民住院實際報銷比例超過50%。

    從2010年開始,我國啟動農村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試點工作。2011年,尿毒症等6類新增疾病納入重大疾病保障試點。2012年,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超過23萬重大疾病患者受益,其中有近3萬名先心病患兒康復。

    10年來,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國參加三項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全民基本醫保惠及95%以上的人口。

    外國媒體評論稱,中國的醫療保險就數量而言,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

    基本藥物制度覆蓋鄉村

    近日,安徽省蕪湖縣陶辛鎮陶辛村村民張翠英到村衛生室看病。她患有慢性胃炎,經常腹痛。醫生給她開了1盒枸櫞酸鉍鉀片、1盒多潘立酮分散片、兩盒阿莫西林分散片,藥費共28.8元,門診報銷50%,自付14.4元。張翠英説:“過去鎮裏的藥店很多,現在很多都關門了,因為村衛生室的藥品銷售不加價,有的藥甚至比藥店便宜一半多。”

    據悉,蕪湖縣118個鎮級和村級醫療機構全部配備了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安徽省的基本藥物目錄共有584種,通過全省統一招標採購,藥品銷售價格大幅降低,平均降幅達37.2%。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2009年8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正式啟動,共遴選出307種國家基本藥物,各省平均增補210種。到2011年7月底,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覆蓋。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説,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後,按照新辦法實施招標採購和取消藥品加成,基層醫療機構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藥價虛高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門診費、住院費相應降低。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切斷了“以藥補醫”的利益鏈條,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維護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

    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強筋健骨”

    2001年,貴州省從江縣雍裏鄉大塘村沒有衛生室,村民看病都要翻山越嶺。李春燕嫁到大塘村後,自辦了第一個村衛生室,但由於資金困難,藥品和設備都很短缺。2009年後,縣政府不僅撥了專項經費,還配置了基本設備和藥物,村衛生室面貌一新,村民有病再也不犯愁了。

    大塘村的變化,是我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3年來,中央投資430億元,支持了2233所縣級醫院、62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5萬多所村衛生室的建設,投入160多億元用於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設備購置,重點投向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的農村。在城市,中央投入41.5億元,支持了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10年來,我國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由“弱不禁風”到“強筋健骨”,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每個縣都有達標縣級醫院。

    硬體是基礎,軟體是根本。我國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兩手抓,加快醫師隊伍培養。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末,全國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32人;到2011年末,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上升到1.85人。從2010年開始,國家連續3年在高等醫學院校為中西部地區免費培養醫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定向到中西部地區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

    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和醫療費用的“守門人”。醫改3年,我國啟動了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專項規劃,首批支持127個基地建設,3.6萬名基層醫療機構人員進行了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其中,縣級醫院覆蓋9億多人口,是連接城市大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橋梁,也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一環。2012年,全國18個省份311個縣(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啟動,中央財政按每縣(市)300萬元的標準安排補助資金。

    城市公立醫院改革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醫改的重要風向標。目前,全國2000多家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北京市積極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的有效形式。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誼醫院改革試點啟動,1500余種藥品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同時推出醫事服務費,提高醫療技術價值。一個月後,次均醫療費用由450元下降到380元,次均藥費降幅達30%以上。患者負擔減輕,醫院收益增加,實現了醫患雙贏。

    醫改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關係全體國民的健康福祉。10年來,我國朝著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堅實邁進,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交出了一份破解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答卷”。(記者 白劍峰 李紅梅)

衛生部部長陳竺:我國基本醫保已覆蓋96%的人群

    新華社貴陽7月27日電(記者李驚亞、李黔渝)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我國基本醫保已覆蓋96%的人群,已跨入具有全民醫保制度國家行列。

    正在舉行的“2012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陳竺説,2009年以來,我國政府啟動了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政府履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職責,突出政府指導,三年衛生投入達到創記錄的1.5萬億元。 >>>詳細閱讀

全力推醫改 實踐聚共識——醫改3年取得顯著成效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 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雖遇千難萬阻,但由於推行者的家國情懷,全社會的理解支持,這一涉及13億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在三年的實踐中終於凝聚成共識,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制度優勢”催生“階段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走過農村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風風雨雨,卻遲遲沒能走出醫改的困境。衛生部部長陳竺説,當時曾一度認為醫療衛生事業能夠通過市場化來解決,因而對衛生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直到2003年,我國有醫保的人仍只佔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民和沒有醫保的居民,只能“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普遍。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廣州南昌率先實現醫保跨省聯網結算
· 四种醫保行騙手段需警惕
· 高度警惕四种醫保行騙手段
· 內蒙古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高於全國水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