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興渝譜華章
新華社重慶9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楊維成 劉健 張桂林) 兩江映日月,巴渝涌風帆。
重慶直轄市設立15年來,3300萬勤勞智慧的重慶人民負重拼搏,書寫出一幅幅科學發展的畫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GDP突破萬億元大關;統籌城鄉改革如火如荼,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內陸開放高地正在崛起。
展望未來,重慶正以“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為總任務,為實現“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拼搏奮進。
發展:經濟轉型 活力迸發
今年上半年,重慶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4%,增速居全國第二。儘管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較多,但重慶經濟發展依然延續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直轄15年來,重慶GDP年均增速達12.2%,超過全國同期增速2.3個百分點。速度的背後,是重慶不斷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求突破、上臺階的發展歷程。
直轄之初,重慶經濟總量僅1300多億元,支柱産業“黑、粗、重”,工業企業八成虧損,百萬三峽移民須安置,366萬貧困人口待脫貧。
年輕的直轄市,肩負著厚重的歷史使命。
如何既加快發展速度,又提升發展質量?15年來,在改造、兼併、搞活國企的同時,重慶不斷調整工業結構,加快向“高、精、專”産業集群轉型升級,老工業基地開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逐漸形成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等主導産業集群發展的格局,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全球電子信息産業中的‘重慶板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搶抓世界産業轉移機遇結出的碩果!”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説。全球知名的IT企業惠普、宏碁、華碩、東芝、富士通等相繼落戶重慶,“5個品牌商+6個代工商+600家零部件企業”的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加快形成。今年重慶筆記本電腦産量有望佔全球的20%,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
汽車、裝備製造等傳統産業升級也是好戲連臺——昔日步履艱難的長安汽車以每天3件專利的速度,引領中國汽車自主創新潮流;曾經技術粗放的裝備製造業,推出了全球領先的風電機組、智慧儀錶、垃圾焚燒發電裝置等系列優勢“拳頭”産品。
轉型迸發活力,發展沒有止境。今年8月,重慶市委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工業面臨的“高端製造業向歐美發達國家回流、傳統製造業向新興經濟體加速轉移”的“雙重擠壓”態勢,結合重慶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市情,出臺《關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提出“集群發展、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外開放”,集中力量提振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消費品等“6+1”主導産業。
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生産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重慶農業現代化程度也不斷提升。糧食連續10年實現穩産,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産業帶”、三峽柑橘産業帶和榮昌生豬、涪陵榨菜、江津花椒、豐都肉牛等一批規模化産區。
伴隨著産業轉型升級,重慶的現代服務業日趨活躍。信託、租賃、小額貸款、私募基金、國際結算等新型金融業態發展迅速,聯合産權交易所、股份轉讓中心等要素市場交易活躍,金融業佔GDP比重達10%,已成為長江上遊最具特色的金融中心;輻射西南的商貿物流中心在這裡顯現,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9億元,增長15.9%,周邊省份轉口貨運量佔到重慶海關通關量的32%。
今年6月,重慶市召開發展民營經濟大會,出臺了45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旨在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創造力,最終形成國資、民資、外資“三足鼎立”的協調發展格局。
開放:內陸“開放高地”崛起
8月1日,來自德國、波蘭、比利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代表齊聚重慶,商討進一步激活“渝新歐鐵路通道”。
這條被譽為亞歐“新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通道,自重慶出發,經新疆出境直達德國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平均每趟運行時間16天左右,比從我國東部海運歐洲節約20天以上,使重慶一躍成為中西部地區對歐洲貿易的“橋頭堡”。自去年3月全線運行以來,已開行36個班次,運行集裝箱3000多標箱,貿易額達8.5億美元。
“渝新歐鐵路”的開通,是重慶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見證。重慶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除“渝新歐鐵路”外,渝滬江海聯運、渝深鐵海聯運相繼開通,國際貨運航線增至20條,創下中西部國際貨運航線數量、國際貨運航班頻率等多項第一。
在中央支持下,重慶的開放平臺日趨完善。國家相繼批准設立我國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全國規劃面積最大的內陸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這對水陸空保稅的“雙子星座”,助推重慶加工貿易迅猛發展,形成了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齊頭並進的格局。進出口貿易總量從2008年的70多億美元增長到今年的500多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增長率在去年增長140%的基礎上,創紀錄地增長了170%。
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中央批准設立了我國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的重點新區——重慶兩江新區,並賦予其“改革開放先行區”“內陸開放重要門戶”等重大功能定位,及一系列開拓開放的先行、先試權。
兩江新區日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資本“聚寶盆”。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介紹,新區已實際利用資金1900億元,國際雲計算基地、通用航空産業基地相繼落戶,108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
隨著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重慶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吸引了愈來愈多外資的青睞。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重慶的外資到位數以每年50%的增長率遞增,2011年重慶外資到位數106億美元,排名中西部第一,比2008年的10億美元增長了約十倍。累計引入世界500強企業225家,重慶已成為中西部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引擎。
重慶還鼓勵企業搶抓全球並購機遇“走出去”。博賽集團成功收購西非加納鋁礦公司,一舉獲得1億噸以上的高品位鋁礦資源;輕紡集團收購全球汽車密封條生産巨頭德國薩固密集團,承接6項世界領先技術、58條核心生産線和全球性生産供銷網絡……今年上半年,重慶新簽對外投資項目26個。在與世界融合中,重慶企業“強筋壯骨”,增強了競爭力。
改革:統籌城鄉發展 增進民生福祉
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是重慶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8.2萬平方公里的重慶,相當於一個中等省,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仍然處在欠發達階段,仍然屬於欠發達地區,城鄉間、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特殊市情,對年輕直轄市的發展,是一大艱巨任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2007年國家批准重慶設立國家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重慶儘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全國改革發揮示範作用。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重慶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統籌城鄉改革的突破口;而用改革的辦法,促進了城鄉間、地區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了百姓利益,增進了民生福祉。”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徐強説。
——引導城市資本下鄉,加快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重慶農村土地流轉已達770萬畝,佔家庭承包總面積的38%,農業規模化、産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率先將農村土地、林地、宅基地、房産的使用權與所有權量化,進行抵押貸款,已累計發放貸款231億元,為農村發展“造血”。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教育投入連續多年佔到GDP的4%,經費增量70%以上向農村傾斜;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居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
——加快推進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直轄之初的不到30%,提高到現在的55%。15年間,共有750多萬人從農村轉移到了城鎮。
從“三大經濟區”,到“三大經濟區、四大工作板塊”,再到實施“主城一小時經濟圈帶渝東北、渝東南兩翼”的戰略,重慶統籌區域發展的格局逐漸清晰。統計顯示,重慶“兩翼”地區經濟增速連續5年快於全市水平,“一圈”、“兩翼”的人均GDP之比由2.4:1縮小到2.16:1;以主城區為核心,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0多個區縣城、500個中心鎮星羅棋佈的大中小城鎮群正在形成。
在新形勢下,重慶提出了“三個領先”的發展目標,即經濟發展水平在西部領先,社會發展水平在西部領先,人民生活水平在西部領先。“這個目標要求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彰顯‘以人為本’。”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説。
今年6月,在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代表重慶市委莊嚴承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314”總體部署(即三個定位: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一個目標: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個任務: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步伐、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加強城市建設管理)為總綱,以“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為總任務,實施“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力爭2017年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這既是對重慶發展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今後一個時期重慶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路。
“科學發展”前程似錦,“富民興渝”匯聚人心。重慶,再次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