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政府和內地人民全力支持改善香港民生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06日 11時25分   來源:新華社

想香港同胞之所想 急香港同胞之所急
——中央政府和內地人民全力支持改善香港民生紀實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 張勇 張雅詩 王攀)位於深圳市東北部的深圳水庫水質清澈,波光瀲艷。流淌了68公里的東江水在這裡稍作歇息後,源源不斷地奔向香港。

    “這是水,也是愛!”香港青年吳偉峰説。

    悠悠東江水,深深同胞情。東深供水工程默默運轉近半個世紀,滋潤著曾飽受缺水之苦的香港。大愛無聲,這條“香港人的生命線”,正是中央政府和內地人民數十年如一日關懷與支持香港民生的縮影。

    一灣碧水佑香江

    香港曾飽受淡水奇缺之苦。“全家人提著水桶,到街上輪流排隊取水,因為輪候爭水導致街坊反目甚至鬧上法庭”,是許多老一輩香港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乾旱,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350萬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水荒曾使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香港中華總商會請求祖國支援!”“港九工會聯合會請求幫助!”……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向北京。1963年12月,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開始修築。“引東江水濟香港同胞”,成為當時流傳在南粵大地上的時代強音。

    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通過深圳水庫,正式對港供水。當汩汩自來水從乾涸已久的水龍頭裏奔騰而出時,孩子們用毛巾“好好地擦了一把臉”後的燦爛笑容,讓老一輩香港人“好久好久忘不了”。

    他們也許不知道,為了這水,1萬多人用了11個月鑿山劈嶺,架管搭橋,將水源地--東莞市橋頭鎮的東江河水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進入深圳水庫。再經過3.5公里長的輸水涵管,輸入香港。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東深供水工程歷經三次擴建,對港年供水量從1965年的0.68億立方米提升至1994年的5.34億立方米。為避免供水工程沿線工業和人口快速增長影響水質,總投資49億元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在2000年8月開工興建,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變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2003年6月,改造工程完工通水。一道白色巨龍,讓東江水在南下過程中實現了“清污分流”。

    許多港人覺得,深圳水庫雖隔著山,卻離自己很近。現在,香港中小學生和各界人士每年會定期造訪深圳,見證港人用水的“源泉”。香港水務署有關人士表示:“實有賴東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庫對港供水的工作,確保香港長期享有充足的水源,以應付市民及各行業對優質食水的需求,也維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在供油、供氣等方面,內地長期給予香港優惠政策。天然氣方面,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採取多項具體措施,確保香港天然氣持續穩定供應。2012年3月,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香港支線項目開工建設,目前內地海域段已完成約8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前實現向香港供氣。

    電力方面,目前,廣東電網2011年送港電量113億千瓦時,約佔香港用電量的25%。與香港合作建設的大亞灣核電基地運行正常,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央政府心繫香港,時時刻刻把香港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在特殊商品管理方面也給予香港特殊待遇。糧食方面,國家發改委每年在糧食出口配額分配中確保港澳需求;即使在國內糧食緊張、國家控制糧食出口的情況下,也充分考慮對港澳同胞生産、生活的影響,給予特殊政策。2007年,內地實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的管理措施,同年對糧食制粉出口實施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但考慮到香港的特殊情況,中央決定對香港“特事特辦”,繼續對港供應糧食及其制粉和天然砂。

    據海關統計,2011年,內地供港小麥粉出口12.1萬噸,比1998年增長34.4%;供港大米出口3萬噸,比1998年增長1.7倍。截至2011年,對港供應960多萬噸河沙。未來4年,內地還將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提供3395萬噸海沙填料。

    趟趟快車保“有餘”

    天才濛濛亮,文錦渡口岸便開閘通關,一輛輛承載供港鮮活商品的貨車有序通過海關驗放通道後徐徐駛往香港。

    港人梁師傅是香港新三星運輸公司的一名司機。每天,他都要駕駛貨車行駛往返在深圳和香港的道路上,把內地供應的冰鮮雞肉運送給香港的客戶。

    每趟往返,梁師傅大概要走10個小時。這一走,就是14年之久。當初的小卡車如今已換成大貨車,貨物重量也增加了5倍以上。雖然很辛苦,但他覺得很充實。因為他和同行們的工作,確保了來自內地的大量生活物資,能充實香港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從半世紀前開通的“三趟快車”,到如今發展到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8個主供口岸,內地多年來風雨無阻、源源不斷地滿足著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資需求,保證他們“連年有餘”。

    “三趟快車”當年在中央親切關懷和直接指揮下開通,50年來不管是雨雪冰凍還是嚴重澇災,不管是春運緊張或是路橋故障,“三趟快車”從不中斷,如同一根動脈將香港和內地緊緊聯在一起。香港回歸以來,“三趟快車”不僅依舊不捨晝夜,而且還由當初的每天3趟變成“N趟”。

    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50年來,內地共輸往香港1億多頭豬和牛、10多億隻家禽,大量蔬菜、糧食、蛋品、水産品等,有力保障了香港市場日常供應,使香港居民直接受益。目前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由內地供應。

    海關總署高度重視對香港農副産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通關監管和服務,對有關工作進行專門部署。內地各相關海關在確保實際監管到位的前提下,積極為供港物資量身訂制通關便利措施,確保供港農副産品和生活必需品安全、有序、快速通關。

    “內地作為香港的大後方,我們一是保障供應數量充足,二是保證質量安全可靠,三是建立應急工作機制,通過上述措施確保香港農副産品的穩定供應。”商務部負責人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説。

    香港市場主要供貨商五豐行負責人告訴本社記者,內地作為香港的大後方,每年根據需要作足額安排,香港地區需要多少,就滿足多少。對香港市民來説,內地供港物資是非常重要的。內地的穩定供應不僅滿足了香港市場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也為本地批發商及小攤販提供了穩定、充足、運輸便捷的貨源。同時,繁榮的農副産品街市攤檔供應,對促進香港社會就業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內地已培育了一支長期穩定的供港澳經營隊伍,建立了一批供港澳高標準生産加工基地。所有供港澳鮮活産品均來自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通過的、符合港澳對活畜禽檢驗檢疫標準的註冊養殖(種植)場,所有註冊養殖(種植)場都有完善的質量可追溯體系,以保證産品的質量安全。

    抓好源頭管理、過程管理,加強與香港有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共享信息技術……國家質檢總局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內地檢驗檢疫部門共備案供港蔬菜種植基地529個,57萬餘畝;供港冰鮮畜禽肉備案飼養場229家,供港食用禽蛋及蛋製品備案養殖場147家;供港備案水産養殖場1622家。

    在香港從事糧油雜貨批發及零售生意50多年的“罐頭大王”李廣林,主要經營罐頭、米、麵條、麵粉、酒等生活用品,貨源主要來自內地。他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説,內地貨品價廉質優,供應充裕穩定,很受顧客歡迎。

    滾滾客流暢市道

    熱鬧繁華的香港銅鑼灣,禦仁堂中西大藥房銅鑼灣店店長許先生站在約20平方米的開放式舖頭前,用一口頗為流利的普通話正接待一撥來自內地的顧客。

    “自從個人遊實施以來,內地客人多了很多,已經佔到我們店客流和營業額的六成。”他告訴記者,這個面積不大的鋪面,目前聘用了8名員工。

    像“禦仁堂”這樣從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中獲益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于2003年啟動。彼時的香港,因受到SARS疫情衝擊,市面蕭條,門可羅雀。2003年5月,赴港遊客同比下跌68%,僅旅遊收入就減少123億港元。這一損失很快波及到零售業和消費業,導致失業率達到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新高,香港經濟、民生籠罩在沉沉陰霾中。

    就在這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署以及廣東、北京和上海開放居民以個人身份赴香港旅遊,如同雪中送炭,一舉扭轉了香港的不景氣狀況,改善了就業環境,刺激了市民消費,推動了香港經濟復蘇,給廣大香港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分析人士認為,旅遊業雖然只佔香港GDP的7%,但內地遊客給香港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增加了就業,更點燃了港人的消費信心,帶動了香港的人流興旺、市道暢旺。

    其後,個人遊範圍不斷擴大,人數逐年遞增。如今,已有廣東、北京、上海等22個省(區市)的49個城市實施赴港個人遊。在今天香港的大街小巷、商場、飯店、景區、公園,普通話已經變得非常“普通”。每逢假期甚至平日,香港各大旅遊景點和商場,到處是説普通話的內地遊客;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拎包提袋的內地遊客。黃金首飾、家用電器、名牌服裝、化粧品等,都是內地遊客購買的熱點商品。

    香港“蘭桂坊”和海洋公園老闆盛智文説:“個人遊如同打開了水龍頭,讓內地的財富流入香港。現在的內地遊客已經佔到海洋公園遊人總數的近一半。”“內地遊客在恢復經濟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是點燃火焰的火柴,使得經濟再次運轉起來。”

    2003年,“周大福”在香港約有二三十家店舖,今天已增至88家。鋪面增多帶來的不僅是公司業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背後就業機會的增多、員工薪資的增長。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孫志強告訴記者:香港的服務、零售行業是個人遊的最大受惠者,目前我們一些分店的內地顧客比例甚至達到了七成以上。

    除了旅遊業直接受惠,個人遊旅客數字連年遞增還帶動了香港其他行業的發展,並有效提高了中低端市場中消費性服務人口的工資水平。據特區政府估算,從2004年至2009年,個人遊旅客給香港帶來的消費累計近850億元;創造的就業職位由2004年的1.9萬個,增至2009年的5萬個。

    為進一步推動赴港個人遊市場的不斷擴大,促進香港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中央政府還于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之際推出新舉措,允許內地旅行團乘坐郵輪從香港到台灣後,繼續乘坐該郵輪前往日本或韓國旅遊再返回內地。對此,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新措施有助於帶動內地旅客使用香港的郵輪設施,保守估計,內地遊客乘坐香港郵輪的客流量有望上升二至三成。這對明年即將投入使用的香港郵輪碼頭將起到正面作用,有助香港成為亞洲郵輪樞紐。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助理總研究主任方舟認為,開放個人遊的意義不亞於CEPA。如果説CEPA更多使香港勞動力市場中的中高端專業服務業人士受惠,而個人遊則提高了中低端就業市場中消費性服務業人口的工資水平。中央政府“挺”港舉措“利國、利港、利民”,個人遊堪稱其中一個有力的例證。

    六大新政增福祉

    回歸15年來,中央政府與內地人民始終想香港同胞之所想,急香港同胞之所急。在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之際,中央政府又制定並公佈了六大方面的新政策措施,涵蓋經貿、金融、教育、科技、旅遊及粵港合作六大範疇,以進一步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市民福祉。

    6月28日,12所香港高校和17所內地高校簽署合作意向書,加強人員互訪、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交流。為此,中央政府從2013年開始設立專項資金,在現有基礎上每年再邀請2000名香港高校師生赴內地學習或科研,同時每年資助香港7000名高校師生暑期赴內地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乃正説,香港的科學論文引用率世界排名前十,不乏人才,問題在於香港沒有工業,加上大學教師職位有限,香港學生畢業後的出路面臨挑戰。相信這些措施會受到歡迎,能鼓勵香港學生考慮到內地發展。

    中央政府還將繼續完善供港物資相關體制機制及通關制度,確保內地對香港的基本生活物資的安全穩定供應;進一步放寬香港居民個體工商戶在內地的經營範圍,取消從業人員人數和經營面積的限制。

    此外,中央政府正積極採取措施,深化內地和香港在生態環保、清潔發展、醫療衛生、食品安全、養老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制定稅收、土地、勞保、人才等支持政策,加快內地與香港基礎設施對接,完善珠三角地區與港澳交通運輸體系,加強粵港供水、供電、供氣等網絡合作。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就此撰文指出,近年尤其是在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以來,香港和內地都出現通貨膨脹壓力。香港市民面對副食品價格上升,豬肉、蔬菜、日用品都漲價,家庭主婦嘆買菜難。而以上新舉措反映出中央與香港特區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展示了相當大的合作空間,涉及內地對香港從菜籃子到水電供應的相關體制和制度,確保內地副食品和必需品穩定的供應,有利於穩定香港物價”。(完)(參與采寫記者:劉暢、林建楊、高路、蘇曉、王小旎)

 
 
 相關鏈結
· 中央支持香港鞏固與提升“三大中心”地位紀實
· 香港將推10項中、短期措施 解決市民住屋問題
· 香港特區政府官員赴英國倫敦為殘奧運動員助威
· 發展迅速來路很長—香港金融人士談人民幣國際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