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4日電(記者 袁志國)歷時三年,南水北調中線移民搬遷於今年9月中旬在湖北省圓滿畫上句號。鄂豫兩省35萬多人通過移民安置,住進新的樓房,開始新的生活。回顧這些年搬遷和不捨的淚水與糾結,他們對黨的“十八大”召開有了自己的期盼。
一個拒簽“典型”的心裏話
舒家溝村是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柳陂鎮地理位置最優越、百姓最富庶的村子。因為調水需要,丹江口大壩加高後這裡將被淹沒,生活在村子裏的人們也將搬遷到江漢平原的潛江市。六組的陳啟多心裏有一百個不願意。2010年大搬遷時,他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移民宣傳,更拒絕在搬遷協議上簽字,之後還玩起了“失蹤”。
11月13日,離搬遷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老陳卻意外現身。他首先給移民幹部道歉:“這段時間給大家找麻煩了。”話音剛落,他已是滿眼淚水,憋在心裏的話就像倒豆子一樣,“我家祖祖輩輩住下來的地方,這根沒有幾千年,少説也有幾百年了,我也知道搬遷地比我們這裡好,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舒家溝,只有這裡才是我的家啊。我不想走,但是我還是得搬啊,我不想給移民丟臉。”
在湖北,像陳啟多這樣搬遷到丹江口庫區之外的移民有7.7萬人,一個“搬”字曾經讓他們無比的糾結。如今,他們生活在全省其他20多個縣市的194個移民新村,離自己的故土近則幾十公里,遠則數百公里,新的生産、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正在慢慢地改變著他們。
一年多過去了,老陳也逐漸適應現在的平原生活,只是兒子還在十堰工作,回一趟家已不像從前那麼方便了。他告訴記者,自己心裏還是有一些疑問:如果北方節約用水,可不可以不用調水?如果這些缺水地方的人向水多的地方移民,我們是不是也不用搬家?他説,我們的老家以後就是北方的水井了,希望中央能有更多的辦法,讓國人節約用水,我們舍了小家才值!
辛喜玉的改變與期待
9月18日,湖北省宣佈圓滿完成18萬移民的搬遷任務。在簡短的儀式上,辛喜玉作為移民代表參加了“採集漢江水、匯聚移民情”的匯水儀式。回想起象徵意味十足的這一幕,她依然興奮。她説,當自己將採集的清澈漢江水倒進丹江口水庫模型時,我就想這不是一個儀式,而是自己今後的努力方向。
辛喜玉是老移民,因為丹江口水庫的建設和蓄水,1966年她們全家就搬遷到了湖北宜城市,後來嫁回庫區又成了移民的媳婦。從2001年開始,辛喜玉就紮根荒山尋找自己的致富夢,用11年的堅持換來了近2萬棵核桃樹,其中有4000多棵已經開始挂果,今年核桃銷售收入近40萬元。
隨著2014年調水的日子越來越近,59歲的辛喜玉有了新的夢想。去年開始,她通過建設3個沼氣池,在自己的養雞廠和核桃園間實現了循環,並用沼渣和沼液取代化肥和農藥。她説:“我就想能不能搞二清二減,通過減少農藥、減少化肥,來實現清潔養殖、清潔種植,這樣確保一庫清水送到北京去。”
丹江口市農業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全市化肥使用總量將近8萬噸,其中約20%的化肥通過地表徑流匯入漢江;2010年農藥使用量達到1489噸,是2002年的2.25倍,這成為丹江口水庫水質中總氮含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因素。
辛喜玉説,現在國家很重視庫區的環境保護,正在全面推進村莊環境連片治理和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但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還不夠重視。她希望中央能夠通過優惠政策甚至補償的方式,引導庫區農民轉變農業生産習慣,少用甚至不用農藥化肥,以便更好地保護水源、保護環境。
移民致富渴望政策“定心丸”
在南漳縣九集鎮九仙觀村移民安置點,45個高標準的鋼管大棚已頗顯規模。村支部副書記陳貴先手指著這片火熱的“工地”説:“這是我們92戶移民聯建的,還有51個沒建起來,到年底建好後會更壯觀。我們準備搞葡萄立體種植園,這以後就是我們的錢袋子了。”
2010年10月,他們從庫區鄖縣搬遷至此後,如何發展致富一直是件拿不準的事情。今年4月,在當地移民局的組織下,陳貴先等幾十個移民代表先後到隨州、鐘祥、荊門、公安等地開闊眼界,尋求發展項目,最後決定聘請省農科院專家為技術指導,大家聯手發展“現代大棚葡萄立體種植園”。
陳貴先説,移民在新地方發展真的很難,幾乎是從零開始。這次建設96個葡萄大棚共需資金200多萬元,移民拿不出這麼多錢來,要不是移民局幫著四處化緣,發展致富還不知道從哪説起。
陳貴先説,在當地移民局的努力下,通過向上爭取一點、村裏自籌一點、多個部門支援一點、移民以勞代資湊一點的辦法,他們的立體種植園才得以付諸實施。
黨的“十八大”馬上就要召開了,陳貴先充滿期待。他説,國家的移民搬遷補償政策考慮得比較週到,也比較優厚,現在大家搬出來了,今後發展致富怎麼辦?這次選定種葡萄,理論上可以為每戶增收2萬元,但風險還是不可預料,我們時刻害怕失敗,所以希望中央能更多考慮我們的發展問題,出臺一個移民發展的後期幫扶政策,給我們一個“定心丸”,這樣我們就會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