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陳煒偉、于文靜)三峽電站機組7月全部投産後,已通過約百天高負荷運轉的初步考驗。記者從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三峽工程電站重大裝備國産化研討會上了解到,依託三峽工程,我國水電重大裝備製造業探索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並全面實現國産化的自主創新之路。
三峽工程所使用的機電設備,關係到整個樞紐的安全可靠運行和綜合效益的發揮。在三峽工程論證階段,我國設備企業無法獨立承擔設計和製造工作。但單靠採購國外先進設備,不僅增加工程成本,也會産生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為此,我國在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實行國際採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産”之路。
1996年,在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國際招標中,阿爾斯通中標8臺,與哈爾濱電機廠合作;VGS聯合體中標6臺,與東方電機廠合作。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合作設計與製造,國內企業的設計和製造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2005年9月16日,由我國企業自主製造的三峽左岸電站最後一台機組順利並網發電,我國水電重大裝備國産化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右岸電站12臺機組招標採購中,東方電機廠、哈爾濱電機廠與阿爾斯通一起,分別獲得4臺機組的獨立設計製造合同。2007年7月10日,我國首臺國産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投産發電,國産化水平達到100%。
從只能設計製造30萬至4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到能製造70萬千瓦特大型機組,我國水電裝備製造業實現了巨大跨越。而在地下電站建設中,設備國産化繼續深入。據介紹,在地下電站建設中,哈爾濱電機廠、東方電機廠從設計到製造全部是自有技術。
中國三峽集團機電工程局局長張成平介紹説,三峽集團開發的烏東德、白鶴灘電站有望採用百萬千瓦級機組,相關機組設備及原材料也將立足國內設計製造。
“從主要採購外國廠商的技術設備,到設備國産化,我國水電重大裝備擺脫了外國技術的掣肘。”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表示,目前我國擁有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電裝備企業,下一步要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並把中國的技術標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