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16日電(記者高淑華、管建濤)站在平整的稻田前,黑龍江省綏濱縣忠仁鎮聯合村71歲的農民錢樹貴笑得合不攏嘴,他種了幾十年的60畝大小不一的地塊,如今變成了集中連片的稻田,畝增産600多斤,僅此一項今年就增收3萬多元。
這只是黑龍江省土地整治的一個縮影。來自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的統計數字讓人驚喜:黑龍江省通過土地規模化整治,靠內涵發展,近5年新增耕地83萬畝,年均增加糧食産能35億斤,新增耕地率居全國第一,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這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規模化整治五年新增耕地83萬畝
黑龍江省是我國耕地面積最大、産糧最多的省份,但現有的2億畝耕地中,一半多是中低産田,糧食單産長期在500斤左右徘徊。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孫綱告訴記者,為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黑龍江省從2007年開始,創新土地整治方式,率先在全國提出並實施了土地規模化整治,集中對田、水、路、林、村實施綜合配置和整理,單項工程平均在3萬畝以上。
土地規模化整治把原有小規模經營、分散零星、區塊差異大的耕地變為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田,原來廢棄的灘塗和邊角地塊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水利設施配套的標準化農田。2005年以來,三江管理局耕地存量由802萬畝增加到1100萬畝,糧食總産由41億斤增加到60億斤。二道河農場1.65萬畝水田,如今已成全國單塊面積最大的水田,畝産達1600斤,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示範田。
黑龍江省綏濱縣忠仁鎮榮邊村和聯合村一路之隔,兩邊的地塊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沒進行土地整治的榮邊村,地塊形狀不一,土渠四處滲水,田間路有不少大坑。一邊是經過土地整治的聯合村,地塊最大達8畝地,40厘米寬的田埂非常勻稱,水泥襯砌渠道。即便剛下過雨,平整的沙石路面也沒有積水。
“我家31畝地,2011年以前分散在五個地方,種大豆和玉米一年只産10噸糧。”聯合村農民賈志峰説,整治後變成連片平整的水田,便於使用大馬力機械,整地更深,插秧更精準。今年收了17噸水稻,畝增産50%以上。
據省國土資源廳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已改造和建設高標準農田809萬畝,五年新增耕地83萬畝。全省在建的599個項目全部完成後,可建設高標準農田1417萬畝,新增耕地181萬畝,經測算每年增加糧食産能38億斤以上。
“建管分離”新機制讓土地整治現生機
2008年,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東部地區土地整理工程被列為國家重大工程,2010年這個省又被確定為“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範省”,兩項工程總投資達100億元,土地整治項目遍及72個市縣和農墾、森工地區,惠及項目區群眾近百萬人。
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發整理處處長任百會説,由於這些項目投資規模大,涉及設計、立項、審批、監管等多個環節,單靠國土和財政等職能部門無法實施,很容易出現職責不清、監管不到位的問題。為此,黑龍江省決定建立政府主導、權責明晰的工作機制,由省級部門組織立項、監管,市縣負責建設實施,形成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土地整治項目立項審批與建設管理“兩權分離”的新型管理體制。
黑龍江墾區牡丹江管理局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主任李益中對新機制深有感觸。“建設和管理沒分離前我曾當過項目法人代表,既要勘測設計,又要負責項目施工,也不了解項目區種植戶間的土地差異,土地整治效率低。建管分離後,項目施工交給項目建設方農場,管理局只對其進行監督、管理,既提高施工效率,又保障了項目實施質量。”他説。
任百會説,國土部門雖將土地整治的建設和管理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但依託技術和科研優勢立項審批,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地方政府主導,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防止工程項目建管脫節、權責不清等老問題出現。
挖掘土地整治潛力 再造一個“北大倉”
從低産田到高産田,土地整治給黑龍江省現代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黑龍江省八五九農場進行了荒草地客土回填、廢棄溝渠平整,使先前的荒地變成了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的標準化農田。“低窪荒地平整了,更適合大型農業機械和飛機作業。”農場土地整治負責人丁兆亮介紹説,土地整治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産率,水田全程機械作業可實現畝增産10%以上。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百明認為,黑龍江省實施土地規模化整治,對我國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産能,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建設的和諧統一,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提供了可貴啟示。
據孫綱介紹,黑龍江省目前仍有1億畝中低産田,按照規模化方式整治,每畝增産300斤算,就可新增糧食産能300億斤。加上1000萬畝旱田改水田工程,按每畝增産400斤算,可新增糧食40億斤。全省還有2000多萬畝耕地後備資源可供開發整理,按新增耕地每畝增産700斤算,可新增糧食140多億斤。
按此計算,黑龍江省通過土地整治還可新增糧食産能約480億斤,超過被稱為“北大倉”的黑龍江墾區去年407億斤的糧食總産量,等於不用開荒就可再增加一個“北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