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0月19日電(記者 王猛)“開發禮炮震天響,人民歌頌共産黨;高土高坡全拿下,鹼地也能長莊稼。”吉林省鎮賚縣五棵樹鎮農民傳誦的這首打油詩,説出了當地農民迎接大豐收的喜悅心情,也生動描繪出吉林省土地整理項目將鹽鹼地改成水田的過程。正是這項“多贏”工程,讓這塊原本長草都困難的鹽鹼地變成高産稻田,每公頃最高産量已突破兩萬斤。
近日,記者來到白城、松原等吉林西部地區農田,只見金黃色的玉米棒堆成堆,已經收割的水稻堆在田間等待脫粒,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景象。儘管今年吉林省部分地區遭遇嚴重風災和病蟲災害,但由於糧食種植面積增加,以及打出高産創建“組合拳”,預計今年糧食産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五棵樹鎮徐家村農民吳煥志今年61歲,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他如今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水稻專家”。今年老吳家種了135畝水稻,其中有90畝是經過5年熟化過的水田。
“這些熟地平均每公頃産量超過1.5萬斤。”老吳説,其中由他親自“伺候”的一公頃更是接近1.7萬斤。“按照新稻1.5元收購價格計算,今年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老吳説。
其實,在承包鹽鹼地稻田之前,家人幾乎都反對老吳的做法。“都不想讓我爸投入那麼多。因為這都是鹽鹼地,就怕秋天的時候收不回來。”老吳的兒子吳剛説。
老吳家所在的徐家村因十年九旱且鹽鹼地居多,過去一直是五棵樹鎮最窮的村。
“現在可不一樣了。”鎮賚縣徐家村黨支部書記孟繁冶説,“全村共有200余戶,2011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家庭接近一半。今年比去年還要多。”
在大安市兩家鎮同建村,經過4年熟化的鹽鹼地如今已變成優良水田。63歲的馬永生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鹽鹼地上,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種地是他家主要收入來源。“原來這裡土質差,降水量又少,家裏種的兩坰(公頃)地有的年景連1萬斤糧食都收不上來。現在種上水稻了,一坰地就能打近兩萬斤。”馬永生説。
2007年9月,總投資62億元、總面積558萬畝的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涉及吉林西部三個縣(市)。工程計劃用3-5年時間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58萬畝,新增水田405萬畝,預計年增産大米33億斤。
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處處長杜波告訴記者:“吉林西部地區有未利用土地近1100萬畝,佔到吉林省未開墾土地的一半,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少見的可集中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
“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可使吉林西部地區糧食增産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杜波説,將鹽鹼地改良成水田,也是吉林省西部地區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