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自主創新 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5日 07時19分   來源:人民日報

主創新: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之二

    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2011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7.2萬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其中企業的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更是迅猛增加,從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長到2011年的5.8萬多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也由2001年的1731件上升到2011年的1.64萬件,世界排名從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這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可喜成果。”十八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專利是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10年來我國國內、國際專利迅速增加的背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科技第一生産力的支撐、引領下,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十分欣喜:企業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大幅提升,“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快轉變,“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穩步邁進。

    新征程新戰略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2006年1月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全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迫切需求。”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進入新世紀之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週期越來越短,對産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既給我們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説是科技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必須加快自主創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的産業儘快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産業鏈高端邁進。”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可謂抓住了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牛鼻子’。”作為曾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黨的十八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市委書記許立全的感受十分深切。進入新世紀,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能源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勞工荒的紅燈頻頻閃爍。“拼土地、拼資源、拼勞動力成本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緊緊依靠自主創新,開拓增長空間、提高發展質量、掌握主動權、再創新優勢,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6年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同時頒布了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企業界專家歷時3年制定的國家科技發展藍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劃綱要》明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對我國今後15年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重點部署。

    “綱舉才能目張。‘規劃綱要’確立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奮鬥目標和工作路線,使國家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在貫徹實施時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代表、江蘇省省長助理、科技廳廳長徐南平院士説。

    新舉措新成果

    更多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産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從2002年到2011年,山東省濰坊市的“四升四降”引人注目: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3.5倍,專利擁有量增長了10倍,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了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3,化學需氧量排放減少了88%,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79.5%,氨氮排放量減少了57.6%。

    “這是我們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戰略決策的結果。”濰坊市市委書記許立全説,“濰坊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創新濰坊’的奮鬥目標,用自主創新這個‘金剛鑽’,全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濰坊市的“四升四降”,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縮影。十六大以來,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一中心環節,抓住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這個重點,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部署,各部門、各地方各盡其責,多管齊下促調整,不遺餘力抓轉變——

    出臺相關激勵措施,調動企業的創新動力。《規劃綱要》頒布不久,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就聯合出臺了企業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投入、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産品;國資委專門出臺文件,要求中央企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骨幹帶頭作用;北京、江蘇、廣東、上海等地紛紛推出科技銀行、知識産權質押貸款等措施,拓寬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技術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強力推進各類國家科技計劃,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國務院出臺了《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中央財政預算安排628億元,加快實施大型飛機等11個民口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研發制約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等面向企業敞開大門,由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承擔的科技項目越來越多;科技部聯合財政部、國資委、國家開發銀行等部門,聯手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為企業創新強筋健骨。

    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維護企業的創新權益。國務院把知識産權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頒布實施《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著力提升知識産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商務、工商、公安、知識産權等部門連續幾年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假冒偽劣專項行動,努力營造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大力實施傳統産業技術改造的同時,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舉措。相關部門、有關地方根據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各部門、各地方加大投入、重點研發,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0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産業化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華為、中興、海爾、聯想、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聯重工、三一重工、中芯國際等一批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領跑“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新時期新任務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等作為新一輪産業發展重點,搶佔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的制高點,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求更加突顯、時間更加緊迫。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今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強調指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前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科技體制改革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早部署、抓緊落實。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之後,對我國科技工作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科技體制機制還不完全適應,影響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的思想觀念桎梏和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産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是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王志剛説,《意見》從建立企業主導産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創新服務能力、完善科技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升級的機制等方面做出了具體安排,以大力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並不意味著弱化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其他創新主體的作用,而是強調統籌發展、協同創新。”江蘇省省長助理、科技廳廳長徐南平説,“《意見》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同時,還從加強協同創新、改革科技管理、培養創新人才、完善創新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措施,從而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創新體系,發揮各創新主體所長、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提高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據王志剛介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全國各地産生了強烈反響,《意見》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目前有關部門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正結合各自實際,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抓緊安排落實。“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力強。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意見》精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一定能推動實現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新跨越。”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生態文明 永續發展的中國探索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相繼提出並逐步落實,有的已收到明顯實效,有的正不斷拓展深化。從今天起,本報“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專欄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戰略”系列述評,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特點出發,展示各項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輝煌背後的制度優勢、不竭動力,凝聚起共同奮鬥、繼續前行的力量。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遊戲?一段文明的風雨飄搖,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業革命烘焙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極點,卻讓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一次次對大自然的索取之後,西方的工業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印記。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述評:教育發展的國家意志
·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土資源部扶貧開發工作回眸
· 十六大以來旅遊業發展述評:十年發展鑄輝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