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十六大以來旅遊業發展述評之一:十年發展鑄輝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13日 09時14分   來源:旅遊局網站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旅遊業發展令人矚目:10年間,我國的國民人均出遊率從不到1次發展到超過2次,旅遊消費真正實現了國民化,大眾旅遊時代已經到來;10年間,我國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全面繁榮,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出境旅遊消費國,並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10年間,旅行社、酒店、景區等主要旅遊企業數量均已進入“上萬級”,郵輪、遊艇、房車、露營等新業態層出不窮,旅遊産業素質全面提升;10年間,鐵路、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人們出遊更加便捷,旅遊發展環境全面改善;10年間,從促消費、擴內需,到轉方式、調結構,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綜合功能愈發凸顯;10年間,從國民經濟的重要産業,到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旅遊業的産業定位空前提升,已全面融入國家戰略。

    旅遊經濟活力盡現

    9月是開學的季節,不少同大學新生一起去報到的還有他們的家長,除了共同享受考入大學的喜悅,趁這個機會舉家出遊也是一個主要目的,江城武漢最近就迎來不少這樣的遊客。有媒體將此稱為“開學經濟”,這是旅遊融入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

    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假日制度的調整,旅遊近年來已經成為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一到週末,農家樂就成為城裏人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如果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這樣的小長假和帶薪休假銜接,就可以安排一次長途出遊;每到黃金周,各地旅遊市場全面火暴,熱門目的地即使出現擁擠也擋不住人們高漲的出遊熱情。當前,《國民旅遊休閒綱要》正在制定當中,一旦通過必將進一步推動國民旅遊的大力發展。

    據全球著名的傳媒機構尼爾森公司的調查,近年來我國消費者的個人收入年均增長10%,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計劃把節余的資金花在休閒旅遊上。2011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是2002年的3倍;國內旅遊總收入1.93萬億元,是2002年的近5倍;出境旅遊人數7025萬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出境旅遊消費達72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我國的多彩文化和秀美山水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10年來,特別是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以來,我國入境旅遊雖受到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仍保持了平穩的發展態勢。世界旅遊組織最新發佈的《世界旅遊晴雨錶》顯示,2011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5760萬人次,繼續排名世界第三。

    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是旅遊供給的持續擴大。目前,旅行社、酒店、旅遊景區點等旅遊産業發展的三大支撐性企業數量都達到了數以萬計的規模。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資源品位高的景區深受遊客喜愛。

    在傳統觀光産品進一步豐富的同時,郵輪等休閒度假産品走進百姓生活,會獎旅遊、醫療旅遊、科技旅遊、軍事旅遊、數字旅遊、營地旅遊等專項産品亮點紛呈,旅遊産品已成多元化發展格局。

    10年來,旅遊新業態不斷涌現。以攜程網為代表的旅遊電子商務企業增長迅速,在全國達到了上千家;以如家、7天、錦江之星為代表的經濟型酒店迅猛發展,全國已有200多家經濟型酒店集團,3000多家經濟型酒店遍佈大中小城市;以“印象”系列為代表的旅遊演藝産品競相亮相,豐富著遊客的旅遊文化生活。

    旅遊通達條件的明顯改善使出遊更便利。截至2011年,全國高速公路已達8.5萬公里,鐵路9.3萬公里,全國民用機場180個,開通國內航線1847條、國際航線443條。主要旅遊城市與客源地之間的航線航班、旅遊列車普遍增加,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旅客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 

    綜合功能愈發凸顯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陽朔,活躍著一支“鄉村旅遊講解員”隊伍,這些曾經的農民,如今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帶著外國遊客飽覽陽朔美景。旅遊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當地群眾的收入,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觀念,而陽朔這個昔日的農業大縣也因旅遊業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這10年,各地旅遊業發展的實踐表明,旅遊業的綜合帶動作用愈發凸顯。

    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産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

    作為第三産業的龍頭,旅遊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十一五”時期新增旅遊直接就業約30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約1700萬人。目前,我國旅遊直接從業人數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旅遊在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方面表現不俗,各地明顯加大了宣傳促銷力度,激發居民旅遊消費熱情。特別是2009年,各地和旅遊企業充分運用價格杠桿,通過發放旅遊消費券、價格優惠打折等方式,有效拉動了居民旅遊消費。如今,許多地方都把旅遊作為促進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

    除了經濟功能,旅遊業對相關事業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成都市錦江區的三聖花鄉是成都人假日休閒的好去處,花鄉家居、荷塘月色、東籬菊園、幸福梅林、江家菜地這“五朵金花”是全國鄉村旅遊的標桿,也是旅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5.3萬個村莊開展鄉村旅遊,農家樂超過150萬家,帶動1500萬農民受益。2011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6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1500億元。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在促進先進文化傳播方面,旅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不久,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1200余戶村民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民族文化保護基金。為進一步加強當地群眾對民族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雷山縣從西江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18%作為民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分發給當地農民。在各地,通過旅遊業發展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事例還有很多。與此同時,紅色旅遊已經成為國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十一五”期間,紅色旅遊共接待遊客13.5億人次,年均增長20.4%。

    哈爾濱市阿城區林業局下轄9個林場,近年來,由於加大環保力度,砍伐森林已全面停止。該局47名林業工人集資137.5萬元,購置了兩輛小火車、10輛電瓶車和80輛雙人自行車,搞起了森林旅遊,當地林業部門希望用3年時間,使林業工人全部轉型從事旅遊業。從砍樹到種樹、護樹充分説明旅遊業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産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增強了人民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如今,生態旅遊、低碳旅遊正在成為旅遊消費者的自覺行為,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鹽鹼地、資源枯竭礦山等通過發展旅遊業得到了綜合利用。

    在國家整體外交大局和對港澳臺工作方面,旅遊的作用尤為明顯。作為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外交活動中最活躍、爭議最少、效果最好的途徑之一。旅遊業發揮“民間外交”的獨特優勢,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互信和經濟共贏。截至目前,我國已批准146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其中114個已正式實施組團業務。啟動內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並試點個人遊、定期開展工作磋商等機制性建設……10年來,“兩岸四地”旅遊合作不斷深化,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密切兩岸人民感情,增加台灣同胞的福祉做出了積極貢獻。

    全面融入國家戰略

    在旅遊業的發展進程中,2009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這一年的12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頒發,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在業界人士看來,這既是旅遊業發展的“兩大戰略目標”,又標誌著旅遊業已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

    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草案)》不久前首次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向社會公佈徵求公眾意見。消息傳來,頃刻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旅遊行業更是為之歡欣鼓舞。

    10年來,人們對旅遊産業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從國家層面上看,旅遊的産業的定位也在不斷變化。2001年底出臺的《“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把旅遊業作為“需求潛力大”的産業;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旅遊業定性為面向消費者的消費性服務業;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旅遊作為“新的消費熱點”;2007年3月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把旅遊列為面向民生的服務業;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旅遊業被稱為“現代服務業”;而2009年12月的《意見》,將旅遊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旅遊業被確立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産業,並列出專門段落進行部署。從變化的軌跡中可以看出,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説,培育戰略性支柱産業,旅遊業“具有明顯的優越條件:一是旅遊市場潛力巨大,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二是我國旅遊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條件基本成熟,可以較快取得突破;三是旅遊業發展綜合帶動功能強;四是旅遊業具有低耗、低碳和生態環境保育功能特點,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趨勢。”

    2009年末,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海南國際旅遊島定位為我國旅遊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意見》明確提出海南省要“積極發展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生態型經濟,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這是對海南發展思路的重大創新,也對全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此外,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20多個國家戰略中,如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長三角區域規劃、珠三角區域規劃等,旅遊業都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而在國務院下發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旅遊都被擺到較為重要的位置上。旅遊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成為推動我國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調整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區域協調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

    形成大旅遊發展格局

    前不久,國務院有關領導主持召開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第九次會議,對中秋、國慶假日旅遊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旅遊安全和市場秩序等工作,確保全國人民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假期。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有18個成員單位,是假日旅遊工作的保障機制。這是我國大旅遊發展格局的一個縮影。

    旅遊業涉及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環節,交叉滲透到許多相關行業和産業。有研究表明,與旅遊相關的産業和細分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的大發展,離不開大旅遊發展格局。國務院研究室劉應傑説,“大旅遊發展格局,就是要把旅遊業作為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綜合大産業,作為各個行業和産業密切相關的一個産業集群來看待。”

    10年來,我國旅遊業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條塊結合、分類指導”的大産業綜合推進的發展戰略。

    從地方層面上看,全國有28個省區市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産業或主導産業,其中13個省區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産業。28個省區市成立了黨委或政府領導牽頭的旅遊産業發展領導協調機構,其中12個省區市由主要領導牽頭。28個省級旅遊部門成為政府直屬行政機構,海南、北京旅遊委成為政府組成部門。22個省區市旅遊部門增加了行政編制或內設機構。29個省區市增加了旅遊發展資金,其中省級旅遊發展資金過億元的有20個省區市。

    為推動地方旅遊業發展,國家旅遊局先後與安徽、吉林、廣東、湖北、浙江、江蘇、湖南、山東、雲南、重慶、陜西、寧夏、四川、天津、廣西、河南、河北、深圳 、貴州、甘肅、海南等20多個省區市簽訂旅遊合作備忘錄或合作協議。

    文化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10年來,旅遊部門與文化、文物 、農業、商業、工業、體育、環保、林業、氣象、海洋、金融等部門合作更加緊密,旅遊發展的橫向、縱向合作力度進一步增強,形成了旅遊與多種産業融合發展的可喜局面。

    實現旅遊業的“兩大戰略”目標,是這一代旅遊人的責任與擔當;加快建設旅遊強國,是今天千萬旅遊人的光榮與夢想。在大旅遊發展的格局下,可以預見旅遊業在未來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相關鏈結
· 旅遊局:全國有30個省區市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産業
· 旅遊局:內地與香港旅遊業界聯誼會在港舉行
· 旅遊局就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答記者問
· 旅遊局:吳文學在粵講授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 旅遊局組織港澳旅遊業界代表赴山西、寧夏考察
· 林業局和旅遊局在京簽署協議推動森林旅遊業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