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市場經濟 跨越發展的中國創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6日 07時25分   來源:人民日報

    “東方新神話”;

    “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

    “唯一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

    在世界眼裏,“2002—2012”這一看似普通的歷史單元,已成為新中國歷史上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

    是什麼讓中國巨大的發展潛能噴薄而出、財富像泉水般涌流?是什麼讓社會主義生命力凸現,重新激活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全新想象?

    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個認識已成為共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造就了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

    昨天,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對世界的歷史性貢獻。

    今天,我們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走向復興的“中國道路”提供著良好的“體制環境”。

    體制環境更完善

    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愈益堅實,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實現著亙古未有的結合

    只有回首過去,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

    輕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里程碑,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那清晰的“三大步”: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打開。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一步步加深,改革沿著市場取向一步步推進。

    20年前,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黨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改革從此奠定了更明確的方向。

    10年前,黨的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年風雲際會,十年風雨兼程。今天,中國的“體制環境”逐步走向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正愈益堅實。

    市場主體更富活力——過去,國有企業被比作低效、愚笨的“大恐龍”;現在,大多數國企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成為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分明是騰躍太空的“中國龍”。

    “股改上市後,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形似’,還做到了‘神似’,”十八大代表、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説,“如今,建行的董事們在討論一些議案時會爭得面紅耳赤,表決時有人投棄權票和反對票。由於董事會不能干預具體經營,我擔任董事長8個多月來,沒批過一分錢貸款,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市場體系更加發達——過去,連一盒火柴的價格都要國家制定;現在,95%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決定。過去,人們不知股票為何物,首家股份制企業北京天橋百貨公司為推銷股票,不得不宣佈,買他們的股票5年後可以“還本”,每年有5.4%的“利息”;現在,中國股市市值已躍居世界第三,股指的漲落牽動著億萬百姓的神經。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正向我們走來。

    宏觀調控體系更趨成熟——過去,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直接干預經濟;現在,財稅、金融等間接調控工具登臺亮相,熨平經濟波動,助力又好又快。

    收入分配和社保體系更為健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我們從過去的家庭保障和單位保障,跨越到今天的社會保障,百姓的“安全網”越編越結實。

    最令人矚目的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在相互的化學反應中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從這兩個“不等式”中,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並非相互排斥的磁鐵南北極;

    向市場經濟要效率,向社會主義要公平——從這兩個“等式”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完全可以像磁鐵相吸般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兩種優勢的疊加、融合,將釋放出驚人的制度能量。

    這十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正實現著亙古未有的結合。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正攜手向前。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非只講效率、不講公平,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既鼓勵先進、促進發展,又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非不要宏觀調控,而是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注重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每一次危機,都是對制度優勢的考驗。當國際金融危機黑雲壓城、世界經濟一片肅殺時,中國經濟在“看得見的手”的有力托舉下,不僅率先回升,而且逆勢攀升,四年間人均GDP翻了一番。外媒感嘆:“‘新版中華經濟體制’展現了它強大的應對能力,中國似乎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置身於西方國家遭受的全球危機之外。”

    市場經濟是人類的精巧發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中國的卓越創造。這一體制將有限的人、財、物以最優方式分配到社會生産的各個領域,有利於實現效率提高、財富增進和公平正義。

    “中國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一切,是任何計劃都計劃不出來的。”有人這樣評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的奇跡。

    我們從“瀕臨崩潰”走向“世界引擎”。這十年,中國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全球排名推進四位,已躍居世界第二。建三峽大壩、修青藏鐵路、辦奧運盛會、走浩瀚太空……“中國實力”耀眼迸發。

    我們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這十年,中國農村的脫貧人數,相當於整個法國的人口數量,中國人民過上了寬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從“沉悶僵化”走向“充滿活力”。人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市場意識甦醒、發展機會增多……中國社會,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改革開放是動力

    改革開放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程度

    “體制環境”的完善程度,取決於改革開放的深度與廣度。

    10年的探索實踐,再次驗證了“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新的體制機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就推進一步”的真理!

    國企健體、民企鬆綁——改革讓微觀主體“活力四射”。

    國企改革中的每一次決斷取捨,都是對原有體制的“削骨蝕肌”。斷腕之痛愈深,奮起之勢愈強。這十年,中央企業從196家調整重組為117家,資産總額從7.13萬億元壯大至28萬億元。“減”的是數量,“增”的卻是競爭力、控制力和帶動力。

    “非公經濟36條”、“新非公經濟36條”、“新非公經濟36條實施細則”,“重復”的是條數,“變化”的卻是“玻璃門”、“彈簧門”的逐漸打破。“英雄不問出處,創業不問體制”,千萬家非公企業正以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匯聚成新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年前,三一面臨著誘人的市場機遇,但就是缺少資金、“沒米下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三一申請上市。“民營企業上市,那不是天方夜譚嗎?”面對懷疑,梁穩根也做好了吃閉門羹的準備。沒想到一路綠燈,只花了一年多就登陸股市,籌資9.6億元,三一的混凝土機械銷售額一下增長了30倍。“當上市銅鑼敲響時,我深深感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前,民企和國企是平等的!”

    要素價格市場化、市場範圍擴大化——改革令市場體系“血脈暢通”。

    居民階梯電價方案實施、成品油價格調價週期縮短、天然氣價改試點啟動……市場化的生産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輪廓漸次清晰。

    城鄉統籌、戶籍改革,實現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知識産權市場從小到大,“技術”在流通中體現價值……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範圍日益擴大。

    少管制、多服務、重監督、強調控——改革給政府與市場“劃清邊界”。

    這十年,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183項,佔原有總數的60.6%;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級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6986項,佔原有總數的68.2%。政府職能,正從“划槳”變為“掌舵”,從“全能”變為“有限”,從“管制型”變為“服務型”。

    提高收入、完善保障——改革為收入分配和社保體系“補上短板”。

    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織就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開放與改革密不可分。開放也是改革,是對傳統自我封閉體制的改革。

    多哈會議一聲槌響,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入世意味著接軌成熟的市場經濟。從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視野更廣、標準更高、壓力更大、動力更足,成果也更豐。

    “在入世形成的強大的競爭倒逼機制下,國有銀行背水一戰、實施股改,中小銀行也紛紛變革自強,中國銀行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十年前,中資銀行還擔心‘狼來了’;十年後,外資銀行驚嘆將‘與龍共舞’!”十八大代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董事長楊明生回憶起這場硬仗時依然心潮澎湃。

    堅持改革不動搖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一家外國報紙曾這樣提醒來華公民:“買東西要看找回的是不是假幣,坐出租車要警惕司機繞路。但迄今為止,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只有3個,中國是其中之一。”

    的確,我們為市場取向改革帶來的“中國奇跡”感到振奮,但也與一些“成長的煩惱”不期而遇。收入差距擴大、看病難、上學貴、房價高、誠信缺失、貪污腐敗……面對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一些人將其歸咎於改革開放,認為這些問題與市場經濟相伴相生。

    其實,這些問題,有些是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問題。收入差距擴大,是告別普遍貧窮、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煩心事”。通過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做大發展“蛋糕”,我們能縮小差距、扭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有些問題,是由於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在一段時間內,與經濟領域的改革比,社會領域改革相對滯後。但重要的是,這樣的局面已現“拐點”,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領域改革正風生水起。

    還有些問題,與市場經濟沒有必然聯絡。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不是無序經濟;是法制經濟,不是腐敗經濟。腐敗,往往是體制轉軌時期的權力尋租。遏制腐敗,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職能轉變。

    種種問題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産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解決。

    今日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是人心所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大勢所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審視,完善“體制環境”的任務依然繁重。

    來自中國農業銀行的十八大代表葉又升認為,當今中國,經濟總量上去了,但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極為迫切;非公經濟不斷壯大,但制約其發展的制度性障礙並未完全消除;商品市場較為成熟,但要素市場發育不足,影響了資源配置的優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但還存在經濟調節越位、市場監管缺位、社會管理錯位、公共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而我們距離“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只有短短8年。處於“深水區”、“膠著期”的市場化改革,越往前推,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就越大。

    “我們必須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信心百倍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又一次吹響了進軍號。

    改革開放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記者 田俊榮 曲哲涵 許志峰)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自主創新 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2011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7.2萬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其中企業的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更是迅猛增加,從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長到2011年的5.8萬多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也由2001年的1731件上升到2011年的1.64萬件,世界排名從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這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可喜成果。”十八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專利是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10年來我國國內、國際專利迅速增加的背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詳細閱讀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生態文明 永續發展的中國探索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相繼提出並逐步落實,有的已收到明顯實效,有的正不斷拓展深化。從今天起,本報“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專欄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戰略”系列述評,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特點出發,展示各項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輝煌背後的制度優勢、不竭動力,凝聚起共同奮鬥、繼續前行的力量。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遊戲?一段文明的風雨飄搖,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業革命烘焙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極點,卻讓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一次次對大自然的索取之後,西方的工業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印記。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自主創新 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生態文明 永續發展的中國探索
· 中國工程院重大戰略諮詢項目組赴柴達木盆地考察
· 萬鋼:緊抓重大戰略機遇 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 中俄元首會晤對兩國關係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專家:中日韓啟動自貿區談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