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走人才強國之路—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之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2日 07時21分   來源:人民日報

    “全球沒有哪個政府像中國這樣重視吸引外流人才回國。當局把這奉為一項主要政策,認為吸引人才回國是將中國推向科技前沿和促進國家經濟踏上新臺階的一條捷徑。”

    10月21日,當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刊文分析中國創造條件吸引外流人才回國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10年間,類似的感嘆不絕於耳。聲聲感嘆,見證著一個行進在復興道路上的大國對人才的渴望與重視。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

    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

    人才,科學發展第一資源,亦是中國走科學發展之路最可依賴也必須依賴的第一資源。當“奮進十年”與“戰略機遇”無縫對接,當“第一資源”與“跨越發展”有機融合,便會産生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人才強國的時代大船從中獲得綿綿不絕的澎湃動力。

    世界近代史上,曾經出現過3次著名的經濟追趕:美國對英國的追趕、日本對美國的追趕、韓國對西歐國家的追趕。3次追趕的背後,成功的秘訣只有一個: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

    歷史總是相似的。人們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這10年,在人才強國戰略的指引下,奮鬥崛起的中國開啟了一場全新的追趕,並正以風的姿態加力向前……

    十年砥礪,一幅嶄新的藍圖噴薄而出——

    核心戰略寫新篇

    人才迎來又一春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一句電影臺詞,説出了大實話。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人才不僅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引領者,而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者,是先進生産力中起著主導作用的要素。

    數字雄辯,卻也最無情——

    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43%;人均森林和林地為世界人均量的1/6;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的1/4;我國探明的礦産資源總量佔世界的12%,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的58%,居世界53位……

    如果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將邁向一條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核心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生態資源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人民福利難以增長的“物本之路”。國內外的事實一再提醒我們:只有走自主創新之路,讓“中國製造”儘快轉變成為“中國智造”,才能不受制於人。

    實現從“製造”到“智造”的“縱身一躍”,靠什麼?

    人才!只有靠人才——走人才強國之路!

    高度重視,源於深刻認識。十六大以來,隨著中國對人才強國這一重大戰略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日益深化,人才強國戰略有序部署,揚帆起航——

    從《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首度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到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全面部署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從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專章列入“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到人才強國戰略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和新黨章;

    從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到“十二五”規劃把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寫入指導思想,將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列專章進行規劃;

    ……

    如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攝人心魄的“中國畫卷”,一幅恢弘壯麗的人才發展新藍圖在世人面前徐徐打開,開啟了一個人才發展的新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知識的力量注入每項發展的事業。

    這是一個希望的時代,決策的光芒灑向每寸創新的土壤。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代,科學的理念融入每次開拓的實踐。

    在這個美好的時代,我們不再面臨選擇錯位的風險,不再糾結付出回報的失衡,因為“人才”二字已經深深鐫刻在國家戰略的核心版圖上,人才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

    “這10年,中國的高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一名中國中鐵的一線技工,2012年夏參加北戴河專家休假的巨曉林感言:“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了汗水和智慧,也贏得了國家的信任與尊重。”

    10年征程,櫛風沐雨。這10年,是人才隊伍建設加速推進、發力創新的10年,是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提高、影響廣泛的10年,也是人才發展服務科學發展更加緊密、成效顯著的10年。以人才發展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共産黨在新時期執政興國的重大方略和重要經驗,人才工作正在成為當代中國科學發展的重要推手。

    十年奮進,一個可喜的變化撲面而來——

    人才總量大增長

    人才素質大提升

    趨勢由變化累積,而變化往往在不經意中就發生了。十六大以來,中國的人才方陣由一點一滴的變化,累積出日漸明顯的趨勢。

    10年前在國外,留學生見面,大抵會相互詢問“什麼時候畢業”、“找到工作沒有”、“買了房子嗎”……如果你説“要回國了”,對方驚奇之餘,多半會猜想你在國外混不下去了。而現在,留學生們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怎麼還沒回國呀?”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真正能吸引留學人員歸國的,不是別的,是發展的機會。”3年前,懷著赤子之心毅然回國工作的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張學記坦言,“如今有這麼好的政策條件,我們有責任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心力。”

    一手抓海外吸引,一手抓自主培養。截至目前,我國有“兩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000多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3年以來遴選了國家級人選2700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8萬人,博士後研究人員7萬餘人,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初具規模。

    “為什麼中國在科技等方面過去幾年發展迅速,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分析,就是因為中國的人才,特別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總量大幅度增長,而這種增長又得益於高等教育大幅增長和人才效率大幅增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10年來,黨和國家著眼人才總量增長、素質提高和結構優化,堅持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突出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10年增長,體現在人才總量的攀升上——截至2010年底,中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2億人,人才資源總量佔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11.1%。

    10年發展,體現在人才素質的提高上——截至2010年底,中國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33.6人年,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比例為25.6%,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12.5%。

    10年跨越,體現在人才效能的優化上——截至2010年底,人力資本投資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達到12%;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2.6%,其中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6.6%。

    10年變化,體現在人才結構的改善上——到2008年底,國有單位已聘用專業技術人員中,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之比已由2003年的7.3:33.4:53.2調整為9.9:36.8:44.2;人才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到2008年,非公組織專業技術人才已達38.5%。

    “我們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認真貫徹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果。”回眸10年,十八大代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這為中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年改革,一種持續的創新乘勢而上——

    體制機制大解放

    釋放人才生産力

    30年前,深圳只有兩名技術人員,一個拖拉機維修員,一個獸醫;20年前,深圳率先由政府組團赴海外招聘人才,率先實施幹部錄用公開競考制度,率先探索“技術入股”等引才新措施;而最近10年來,深圳成為國家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城市,率先建立網上人才市場,實行應屆畢業生無限制引進入戶,所有用人單位人才引進無指標限制……深圳,再次成為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急先鋒”。

    “深圳的發展成就和經驗充分證明,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創新創業之本。”在十八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看來,作為新興城市,深圳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關鍵在於突破了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匯聚了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激發出了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

    “天下之患,不患才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千百年前的寥寥古語,傳遞出一種樸實的人才觀——“用好”,是人才工作的根本。

    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才發展的關鍵在體制機制,體制機制的活力來自改革創新。10年來的實踐反復驗證:只有遵循系統培養開發人才的內在規律,不斷破除束縛人才成長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才能形成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人們看到,最近10年,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社會,以前瞻的眼光、改革的精神、發展的思路,積極推進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

    10年轉型——人才特區代替經濟特區,成為“時髦”的科學發展關鍵詞。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0多個城市啟動人才特區建設,在簽證居留、技術移民、金融支持、財稅優惠、股權激勵、社會保障等方面採取一系列特殊措施,推動著人才落戶“樂土”。

    10年激勵——榮譽鼓勵和物質激勵共同作用,讓知識的價值充分彰顯。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一系列獎勵制度,鼓舞著各類人才貢獻才智。

    10年創造——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目不暇接,為人才成長搭建廣闊平臺。

    九天攬月,五洋捉鱉,舉國振奮,舉世矚目。成績的背後,是航天科技人才的錘煉和成長。以神舟九號任務為例,載人航天工程各系統的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平均年齡只有40多歲;科技人員隊伍中,青年一代佔了2/3以上。

    10年完善——選人用人走向“民主、公開、競爭、擇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成為社會共識。

    人才在市場中自主擇業,用人單位在市場中自主擇人,人才和用人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明確和落實。隨著人才評價機制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一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人才評價機制基本形成。

    回眸十年,唯賢選人用人留人,以業引才聚才育才。

    展望未來,人才活力充分涌流,發展動力競相迸發。

    這註定會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它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人才發展所指向的“強國”目標,也許需要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達成,但貴在不停步,貴在能堅持,貴在用智慧。

    千帆競發敢為先,百舸爭流創輝煌。舉目神州,一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群星璀璨的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人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我們每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夯培,人才之基終將托舉起一個民族的復興偉業。 (記者 盛若蔚 杜榕)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自主創新 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2011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7.2萬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其中企業的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更是迅猛增加,從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長到2011年的5.8萬多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也由2001年的1731件上升到2011年的1.64萬件,世界排名從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這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可喜成果。”十八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專利是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10年來我國國內、國際專利迅速增加的背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詳細閱讀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生態文明 永續發展的中國探索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相繼提出並逐步落實,有的已收到明顯實效,有的正不斷拓展深化。從今天起,本報“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專欄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戰略”系列述評,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特點出發,展示各項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輝煌背後的制度優勢、不竭動力,凝聚起共同奮鬥、繼續前行的力量。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遊戲?一段文明的風雨飄搖,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業革命烘焙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極點,卻讓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一次次對大自然的索取之後,西方的工業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印記。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世界了解盛會的窗口——十八大新聞中心啟用側記
· 十八大新聞中心啟用 境外報名採訪記者大幅上升
· 高舉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偉大旗幟--寫在十八大前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