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時評:“營養餐”不能做成“夾生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28日 07時25分   來源:人民日報

    雖然“巴掌大的麵包”只是“贈品”,雖然只是“管理上出了漏洞”,雖然在輿論曝光下有關部門迅速將涉事校長免職,但發生在湖南鳳凰縣臘爾山鎮所德小學的一幕,依然讓人們對孩子們的“3元營養午餐”多了一些關注乃至擔心。

    一年多前,國務院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教育部等十五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等多個配套文件。原以為那些偏僻山區孩子的午餐從此可以更豐富,可竟然還有人從孩子嘴裏奪食。此事無疑再次敲起警鐘:必須嚴格堵住一切環節上的管理漏洞。只有以更堅決的措施,懲處那些膽敢從孩子口中奪食的“碩鼠”;只有以強烈的責任心,建立起嚴密的監管機制,才能避免餐費被剋扣,讓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吃到孩子嘴裏。

    讓孩子們吃飽,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對孩子的基本承諾,也理應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的應有責任。現在,制度供給、中央投入等“大盤子”都已初步到位,學生能不能吃上營養餐、能不能吃得好,更直接取決於地方政府的“小盤子”。中央政策能否不打折扣地執行,補助標準夠不夠,配送體系怎麼建,食品安全如何保障……這一系列問題,需要地方執行與頂層設計有效對接,把各項責任一一落實。

    從記者調查反饋來看,通過自建食堂以保障營養午餐“落地入口”,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而除了管住那些“偷吃的嘴”,另一個同樣緊迫的問題,是如何做一頓與地方實際、學生胃口相適應的營養餐,防止做成好事沒辦好的“夾生飯”。營養餐涉及22個省份、近千個縣、3000多萬學生,各地經濟條件不一樣,物價水平不一樣,孩子們的營養狀況、飲食習慣不一樣,學校供餐的基礎也不一樣,而補助的金額是按照人頭來的。在統一的餐費標準下,怎麼吃、吃什麼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有地方反映,“牛奶+X”為主的供餐模式雖然方便易行,但一些學生喝奶後有不適反應。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地方天天吃肉,孩子們“吃怕了”;而有的地方卻只能天天喝奶吃餅乾,孩子們“吃不飽”。類似這些問題,説明營養餐還得講究營養學,在堅持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富有特色、營養均衡的食譜。而從國際經驗看,在午餐營養指南下推出富於變化的菜單,是保障學生“吃好”的重要手段。

    營養改善計劃絕不是簡單的一兩頓飯,帶來的也不只是“飯盒裏的變化”。如何讓“3元補助”為孩子們的成長帶來更多能量與動力,需要政府部門、學校、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的努力,需要從行政管理到社會管理的改革創新。對此,各級政府和部門,應多一些責任和參與,一起加柴添火,把營養午餐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丁汀)

 
 
 相關鏈結
· 甘肅231萬名農村學生吃上營養餐
· 黑龍江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學生吃上營養餐
· 政策“打包”為學生營養餐“保安全、添營養”
· 廣西都安:中學免費營養餐為高考學子“加油”
· 吉林:確保孩子吃上營養餐
· 2012年5月江西17個試點縣農村學生將吃上營養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