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王宇 何雨欣 吳雨)今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背景下,我國宏觀調控將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助推宏觀經濟逐漸企穩回升。
財政政策:積極之中有重點
儘管受到財政收入增長回落的不利影響,我國財政政策繼續延續“積極”基調,加大了支出力度和結構性減稅力度,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多舉措促進投資及外貿穩定增長。如專家所説,同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呈現出更加積極、更有重點、更注重結構調整等特點。
今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幅回落明顯,從一季度的14.7%回落至三季度的8.1%。然而,在收入減少的同時支出並未減少。從前10個月的情況看,全國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9.6%,基本延續了之前的增長態勢,其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重點領域支出得到保障,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
“不撒胡椒面,不搞一刀切。今年的財政政策更加突出重點支持和結構調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一方面,政府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文化、中心區域城市建設等領域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結構性減稅步伐也有所邁進。
“今年我國在財政支出方面,尤其是民生領域的支出不斷加大。”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表示,目前我國財政的支出結構在進一步調整中,今後將進一步在提高支出效率、完善監督制度方面有所加強。
財政部也一再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貨幣政策:穩健之中有微調
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同時,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今年以來,我國央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為我國宏觀經濟提供穩定的貨幣環境。
在外部經濟持續萎靡、我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的背景下,上半年央行先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基準利率,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諸多政策的作用下,企業融資呈現出積極變化,市場貨幣供應趨於寬鬆,經濟活躍度有所提升,宏觀經濟正呈現出趨穩向好的跡象。
作為經濟運行的先期指標,廣義貨幣M2增速在10月末繼續反彈,接近年初設定的增長目標。而作為經濟冷暖的風向標,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繼9、10月份回暖後,11月份該指標再度站在經濟榮枯線之上,傳遞出經濟走勢企穩回升的信號。
就在經濟形勢出現積極跡象的同時,下半年我國貨幣政策加大了微調力度,逆回購取代準備金率調整,擔當起貨幣政策“挑大梁”重任。資料顯示,自6月份以來,央行已在公開市場連續半年實施逆回購操作,如此頻繁使用逆回購,在央行貨幣調控史上前所未有。
“今年下半年央行暫停了準備金率和利率調整,換之以逆回購,體現出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
雙政策發力結構調整
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同時,積極遵循今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均加大了政策改革力度,促進結構調整的政策意圖十分明確。
外部經濟的持續低迷以及內生動力的不足,使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日益凸顯,這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作為結構調整最重要手段的財政政策,今年以來在結構優化和結構調整中發揮出了比以往更加積極的作用。
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營業稅改徵收增值稅的大幕於今年正式拉開。自上海作為首個試點城市以來,今年“營改增”已推廣至全國12個省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納入試點範圍。
“稅收杠桿對一國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不言而喻。包括加快結構性減稅步伐、創新財政補貼方式等,結構調整已成為今年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看點。”楊志勇指出。
在財政政策“發力”結構調整的同時,貨幣政策也頻頻出手,通過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理順政策傳導機制,改變資金運用扭曲狀況,倒逼企業實現結構調整。
作為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重要內容,利率市場化及匯率市場化改革今年取得明顯進展。今年以來,央行先是擴大人民幣波動範圍,繼而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近期又減少了匯市干預,力度很大,動作不少。
“這些政策變化均意在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讓市場發揮更重要作用,為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制度基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斌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