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24日電(記者 羅輝、梁鵬)經過三年大規模建設,河南省大力推進的産業集聚區建設已顯現出綜合帶動效應。如今,180個産業集聚區已成為承接産業轉移的主平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和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促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為河南經濟轉型升級探索出了一個戰略突破口。
破解“兩個走不通” 避免亂佈局、髮發展
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際金融危機對剛剛實現從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跨越的河南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影響。河南決策層分析認為,新形勢下,河南的未來發展路徑面臨兩個“走不通”,即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高消費的現代化路子走不通,自身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路子也走不通。要實現新跨越,必須走集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記者從河南省發改委了解到,雖然河南一直努力推進産業集聚,但在2008年對全省312個各類開發區和園區的調查顯示:2007年單個園區的平均工業産值僅33.8億元,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僅為20.5萬元每畝;一些園區産業和人口的支撐承載能力較弱,無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等。
有鋻於此,在規範整合原有園區的基礎上,河南省開始規劃建設産業集聚區,突出産業集群培育和産城互動發展,並將之作為招商引資和承接高水平産業轉移的主平臺。當地還提出,要把産業集聚區建設成為先進産業集中區、現代化城市功能區和改革創新試驗區。
河南省發改委主任張維寧説,借助國家新一輪土地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機遇,河南規劃佈局了180個産業集聚區,確保了依法合規建設,並避免了亂佈局、髮發展等問題。從規劃環節推動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優化了産業和城市發展空間佈局。
佔據産業發展“半壁江山” 帶動轉型升級
通過三年建設,産業集聚區工業增加值如今已佔全省的近一半。2011年,全省180個産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45%以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産業集聚區對河南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今年前三個季度,河南産業集聚區對全省工業、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57%和69%;利用省外資金和新增就業人數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佔全省的40%以上。
張維寧告訴記者,産業集聚區不是簡單的項目集中堆砌,而是必須要符合企業集中佈局、産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要求。
據了解,河南180個産業集聚區有114個佈局于縣域,是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傳統農區新鄉市延津縣依託優質小麥産業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吸引了48家優勢食品加工企業落戶産業集聚區,帶動了10萬農戶訂單式種植,1.2萬多農民就地就業。
河南依託産業集聚區積極承接産業轉移,一批産業轉型升級項目落地開工。到2011年底,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集聚區達到85個,初步形成了94個特色産業集群。目前,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輕工等六大高成長性産業增加值對産業集聚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80%,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一些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
“産城互動”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
實現“産城互動”,是河南推進産業集聚區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即通過集聚區和城區的聯動發展,實現以産促城、以城興産,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
河南規劃的産業集聚區大多緊鄰縣城,有利於實現城區基礎設施的延伸輻射和增強對人口的吸引力。目前,河南180個集聚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500多億元,178個集聚區均沿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布設,實現了對外快捷聯通。
在三門峽市産業集聚區,已經有各類企業135家,形成以鋁工業和裝備製造為主導的産業格局,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億元,發展勢頭強勁。記者採訪了解到,學校、醫院、敬老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都在集聚區周邊同步規劃建設中,還配建有公租房、藍領公寓等。當地通過“訂單式”培訓,讓農村人口在集聚區內就業,從而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説,集聚區建設以産業集聚增加就業崗位,以城市基礎設施完善提升承載能力,增強了縣城對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2011年,全省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已突破24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