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月15日電(龐書緯)一月的青藏高原滴水成冰,然而走進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拉乙亥麻村俗稱“冬窩子”的冬季放牧點,早已不見了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封閉式羊圈。
據青海省農牧廳數據,截至2012年底,青海在牧區的883個純牧業村實現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覆蓋,入社牧戶達到11.46萬戶,流轉草場1.95億畝,整合牲畜837.5萬頭(只)。
“我們2012年建成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村牧民按牛羊和其他生産資料入股,年底分紅,合作社安排專人養牛養羊。”拉乙亥麻村合作社負責人洛桑平措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牧區人口增長帶來的牲畜飼養量增加,致使青海90%以上的草場出現退化。同80年代相比,草場單位面積産草量下降20%以上,局部地區基本沙化。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致使牧戶與市場之間聯絡不暢,極大制約了青海畜牧業走向規模化、産業化。
2008年開始推行的生態畜牧業建設,逐步改變了上述狀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吉爾孟鄉秀腦麻村合作社負責人才拉吉告訴記者,2012年合作社共核減牲畜1034個羊單位,草場載畜量由原來的平均3.5畝/羊單位,減少到5畝/羊單位,草畜矛盾大大緩解。
才拉吉負責的合作社2012年先後引進80多只細毛種公羊和400多只生産母羊發展“羔羊經濟”。而在青海全省,目前已有近30個合作社通過優化畜群結構組建了牦牛、藏羊和細毛羊種畜場,每年提供優質種畜2.5萬頭(只),“世界牦牛之都”和“中國藏羊之府”的特色優勢初步顯現。
據介紹,生態畜牧業建設推進五年來,青海省天然草場已核減超載牲畜450多萬羊單位,基本實現草畜平衡。與此同時,青海省利用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歷史機遇,將4.74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獎補範圍,其中禁牧草場達2.45億畝。“現在青海省特別是三江源地區草場退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中華水塔’的生態屏障作用得到加強。”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