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下的反腐新挑戰
——基層紀檢監察人員對網絡反腐的回應與思考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新華社記者
2012年,“表哥”“房叔”等網絡反腐事件,向人們展示了網絡在反腐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何看待網絡這柄被認為是“反腐利器”的“雙刃劍”?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被置於聚光燈下的反腐工作面臨哪些新挑戰?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廣西、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傾聽來自基層紀檢監察人員的回應與思考。
“秒殺貪官”引喝彩:相關部門積極回應凝聚網絡反腐力量
在一項“你最願意用什麼渠道參與反腐”的網絡調查中,74.6%的參與者選擇了“網絡曝光”,而選擇“信訪”方式的只佔1.27%。
福建省一位紀委幹部認為,人們之所以青睞網絡舉報,主要是因為網絡能夠吸引眼球,形成輿論壓力,“迫使”有關部門快速作出回應,“一些長期得不到處理的問題一經網絡曝光,可能很快就有了‘動靜’”。相比傳統的信訪舉報,網絡舉報的效果無疑迅速了許多。
無論是重慶市北碚區原區委書記雷政富在其不雅視頻曝光後63小時被免職並立案調查,還是山東省農業廳原副廳長單增德因“離婚承諾書”,在12小時後被立案調查,引來喝彩的“秒殺貪官”背後,是相關部門對網絡舉報線索的高度重視和快速反應。
在福建連江,一套網絡涉腐涉紀輿情收集處置機制已經形成,紀檢、宣傳、公安等部門聯合應對,凡是涉腐涉紀的輿情信息統一報送紀委處置。這套機制建立以來,連江全縣共收集涉腐涉紀和群眾關注的問題等輿情信息近6萬條,其中45條與連江縣有關的涉腐涉紀輿情進行了有效處置。
2011年8月以來,江蘇淮安市紀委在當地最有人氣的民間網站“淮水安瀾”論壇開設了“陽光紀檢”專欄,在接收網絡舉報的同時,要求各部門對網民反映的諮詢投訴在第一時間進行回應。17個月過去,這個旨在讓百姓參與零距離、投訴零門檻的網絡平臺發佈主題帖3.78萬個、跟帖近55萬個、點擊量達6700余萬人次,網民通過“陽光紀檢”平臺舉報並經查證屬實的違法違紀案件達52起。
反腐“利刃”有“缺口”:非理性因素削弱網絡反腐正能量
廣西壯族自治區一位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坦言,網絡舉報的特點之一是傳播面廣,可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但舉報線索的真實性、可靠性並不能保證,舉報者的身份也較難確定,並非“一查一個準”。
“一些舉報存在誇大事實的情況,一些無中生有的錯誤信息則是對紀檢監察力量的浪費,也是對當事人的傷害。”他説。
與此同時,網絡舉報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也帶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影響。採訪中,福建的一位公務員告訴記者,該省某鄉村一位70多歲的普通村民在被一家媒體拍照時,趕緊把手腕上的手錶往袖子裏塞,理由竟是“害怕出名,擔心被‘人肉’”。
“這些現象,其實都是網絡反腐尚待規範的表現。”福建的一位紀委幹部認為,目前看來,網絡反腐是反腐工作的重要途徑和補充,“不排除一些網絡舉報行為存在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個人利益使然、打擊報復等可能性”。
接受採訪的廣西、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基層紀檢監察人員均表示,網絡舉報只佔全年辦案線索的一小部分,大量線索還是來自信件、電話等舉報途徑,以及辦案過程中發現的新線索。此外,網絡上一些沒有實質性證據的懷疑,可能對被舉報人“打草驚蛇”,反而對辦案不利。
江蘇一位紀委幹部認為,腐敗案件的查處是一個嚴肅過程。“網上曝出的一些案件是否違法需進一步調查,一直到最後判決才能定論。”
讓權力不再驕傲:網絡反腐熱潮折射廉政新期待
談及網絡時代對反腐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江蘇淮安市紀委“陽光紀檢”辦公室主任尹樹文認為,“陽光紀檢”一方面打破了紀檢監察機關以往在幹部群眾心目中的神秘色彩,消除了外界的一些誤解;另一方面,也對紀檢監察幹部辦案水平、辦事效率、自身廉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們對網絡反腐的認可和關注,其實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了一個醒。”浙江省某縣一位紀委幹部認為,在允許的範圍內,紀檢部門可就案件受理及查處進展情況及時向公眾作出回應,“這不僅是給群眾一個交代,也讓群眾更加了解我們的工作。”
“房叔”等網絡反腐事件,折射出當前反腐制度建設依然任重道遠。一位基層幹部對記者直言,反腐工作既要懲治,更離不開預防,要通過制度設計避免權力過於集中,“讓權力不再驕傲”。
為避免一把手“一個人説了算”,浙江省磐安縣建立推行了部門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財務、人事、工程項目、行政審批、物資採購的“五個不直接分管”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對權力的監督。
“一把手不直接分管,其實為一把手增添了一道防護網;多了一個環節,就多了一層監督。”磐安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盧志峰認為,加大反腐力度,規範權力運作,公開辦事程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機制,才能有效遏制腐敗。(記者黃小希、淩軍輝、孟昭麗、何豐倫、謝雲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