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民生科技“唱主角”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顧瑞珍、羅沙)記者18日從國家科技獎勵辦獲悉,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中,關乎民生的科技成果佔多數,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和服務大眾的文化産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
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成績,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農業領域項目獲獎21項。
環境領域生態恢復項目獲獎比例有所提高。科技進步獎環保領域授獎的4個項目中,涉及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的有3項,如“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範”“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新技術”“超低甲醛釋放農林剩餘物人造板製造關鍵技術的應用”,顯示我國環保領域生態保護項目的水平有了長足進步。
此外,涉及健康的醫藥領域獲獎項目增多,如前列腺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應用等,克服了一系列難題。
特高壓輸電實現工程應用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羅沙)由國家電網公司等30家主要單位共同完成的“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項目18日獲得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特高壓交流輸電代表國際高壓輸電的最高水平。上世紀60至90年代,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曾開展過試驗研究,但未能形成成熟適用的技術和設備。”項目主要完成人、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説。
“我們的項目成果已實現工程應用,建成了1000千瓦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投運4年以來累計輸送電量419.25億千瓦時。這項技術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他説。
民眾普遍關注的高壓輸電線路周邊電磁環境問題是項目團隊關注的重點,經過一系列突破和創新,項目形成了特高壓系統電磁環境控制技術,實現了特高壓工程環境友好目標。
“我們在項目中對導線佈置方案進行了特別研究,用8根導線替代以往的4根導線。”國家電網公司交流建設部副主任陳維江説,“試驗示範工程電磁環境實測值不僅滿足國家環保要求,更優於國際上的相關標準。”
據介紹,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國輸變電行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確立了在高壓輸電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在帶動我國輸變電裝備製造業全面升級的同時,我國特高壓輸電設備製造企業已經開始全面進軍國際市場,我國特高壓標準電壓已經成為國際標準。
我國躋身少數幾個掌握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核心技術的國家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羅沙、顧瑞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推薦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程應用”18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項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核心技術的國家。
“大力開發利用天然氣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這個項目攻克了建國以來幾代石油人努力探索的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石化集團副總經理曹耀峰説。
2003年,中國石化在四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告含硫氣田——普光氣田,但氣田開發建設工作卻遇到了腐蝕防護技術、高含硫氣田安全控制等難題。尤其是氣田硫化氫濃度高,人員一吸斃命,是制約高含硫氣田開發的世界級難題。
“我們的特大型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程應用技術,就是主要在普光氣田開發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曹耀峰説,“我們用‘零缺陷、零容忍’的管控理念為安全開發建立安全‘門閂’,普光氣田開發建設的幾年間,鑽井施工、投産作業零事故,天然氣集輸站場、管道、凈化廠泄漏監測準確率100%。”
普光氣田生産的天然氣為70多個城市提供了優質清潔能源,特大型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則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含硫天然氣的開發步伐,為盤活國內更多的高含硫天然氣儲量開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徑。
“到‘十二五’末,我國高含硫氣田生産能力將達每年270億立方米,佔到我國天然氣産量的五分之一。”曹耀峰説。
破繭成蝶 企業逐漸成為自主創新主體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余曉潔、顧瑞珍)憑藉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複雜難處理鎳鈷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金川集團和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18日喜獲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今年國家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佔66%。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撐、系統創新、産學研用互動的格局不斷加強。”科技獎勵辦負責人説。
長期以來,經濟與科技“兩張皮”是阻礙中國經濟依靠創新驅動的痼疾。“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這句話自上個世紀反復強調了多年,尚沒有真正成為現實。一方面企業自身沒有強大的研發隊伍,難以高效組織集成開發。另一方面企業習慣於引進國外高新技術。
為扭轉這種局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研發經費要佔GDP2.2%的目標。此外,大中型企業平均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要從目前的約1%提高到1.5%。
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和成效設備及工程應用”、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獲得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長長的榜單上,不乏大型企業“摘金奪銀”。期待2013年更多的中小企業能夠上榜,期待更多中國企業,無論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早日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3個創新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羅沙)第二軍醫大學肝癌臨床與基礎集成化研究創新團隊等3個創新團隊18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記者了解到,創新團隊已是我國科學研究組織的主要形式,成為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軍醫大學肝癌臨床與基礎集成化研究創新團隊起始於1958年,以提高肝癌綜合診治療效及探討重要分子機制的集成化研究為目標,強化協同創新和集成攻關,解決了肝癌診療中的一系列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極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術後生存率。
同樣獲獎的國防科技大學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是一支既能在學術上參與國際競爭,又能在國家重大工程中駕馭複雜系統研製的團隊。他們先後研製出銀河、天河系列高性能計算機,其中赫赫有名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使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研製綜合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創新團隊成為推動我國科技發展重要力量的同時,跨國交流與合作也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活動的常態。本次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來自4個國家的5名專家榮膺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來自美國的理查德·傑爾教授是著名物理化學家和分析化學家,他的同胞朗尼·湯普森教授是著名冰川環境和古氣候學家,來自丹麥的弗萊明·貝森巴赫教授在物理、化學、納米科技等多個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來自日本的黑川真一是國際知名粒子加速器專家,來自加拿大的費立鵬教授是著名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家,他們都為我國科技發展、人才培養以及國際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聞背景:我國五大國家科學技術獎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18日在京舉行,共授獎330個項目和7位科技專家。鄭哲敏院士和王小謨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獎金50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産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以上獎項每年評審一次。
新聞背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顧瑞珍、吳晶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小謨,18日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王小謨,男,1938年11月出生於上海金山,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
王小謨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謨先後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多部世界先進的雷達,為我國國土防空網的建設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國內率先力主發展國産預警機裝備,提出了我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構建了預警機裝備發展體系,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實現了國産預警機事業的跨越式和系列化發展並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使我國國防實現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躍升。
王小謨歷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所所長、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軍工局局長、信息産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是總裝備部科技委特邀顧問、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書長。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是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