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2月2日電(記者吳光于、李琳海)青海省林業廳發佈的監測數據表明,截至2012年末,位於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的青海省濕地面積達到816萬公頃,比1997年增加了259萬公頃。
在過去五年中,青海省共投資3050萬元,開展青海湖和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三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效益保護補助試點,實施面積達4.58萬公頃。除了對濕地的保護,還加強了對水質、生物多樣性以及野生動植物疫病的監測,保障生態安全。
目前該省已建成青海湖、可可西裏、三江源、祁連山、隆寶等7個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達到2120萬公頃,佔全省面積近30%。
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蔡平告訴新華社記者,青海省濕地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主要得益於近年來雨水增多、全球氣候變化、長江源頭水域面積增大等因素,也與近年來青海省推行的退牧還草、減畜種草、封沙育林等生態保護措施有關。
今年49歲的藏族牧民南加的家坐落在青海湖東岸的小泊湖旁。在他童年的記憶裏,這裡水草豐美,鮮花盛開,是黑頸鶴的棲息地。但自上世紀70年代起,草場逐漸退化,泉水乾涸。從1997年起,他嘗試恢復青海湖邊的濕地。
十幾年來,南加賣掉了大部分牛羊,在濕地周圍設立圍欄,購置發電機、抽水機,注入水源,並放生幼魚。為禁止牛羊進入,他每天繞著濕地巡護。為了防止牧民把牛羊趕進圍欄內,還在圍欄上挂上經幡。如今的小泊湖,從濕地的土壤、草的高度和密度來看,都已恢復到歷史最佳水平。
在長江的源頭沱沱河,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長期致力於長江源頭的濕地資源保護。2012年,該組織建立了的長江幹流的第一座自然保護站——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長期在該地開展環保宣傳、清理垃圾以及保護斑頭雁的行動。
“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著保護江河源頭的‘地球之腎’——濕地而開展。”該組織負責人楊欣表示。
作為重要而獨特的生態系統,濕地在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調查顯示,中國自然濕地總面積為3600多萬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3.77%。中國濕地貯存著約2.7萬億噸淡水,佔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中國有3億多人直接依賴濕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