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3月28日電(記者王大千)“鉀肥應早施為宜,作物吸鉀中前期最為猛烈,谷禾類作物在拔節期,棉花在成鈴階段,蔬菜茄果在花蕾期……”27日,青海省樂都縣農業科技園教室裏,來自西寧市種子站的高級農藝師徐麗萍向坐在電腦前的農民講述鉀肥施用技術。徐麗萍手中的鼠標在不同作物生長期的圖片上移動,教室前方屏幕上,在百公里外的湟中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同時參加遠程培訓的農民頻頻點頭。
這是青海省2013年“科技下鄉-科技網絡培訓”視頻授課環節的生動一幕。
青海省2013年農牧民科技網絡培訓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專家利用青海省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青海省農牧區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等,向“足不出戶”的農牧民開展農牧業種植養殖技術、就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活動。2013年的培訓將覆蓋西寧市、海東地區、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黃南藏族自治州117個村級農村信息化服務站。
青海省樂都縣副縣長韓玉科介紹,作為青海東部重要農業區,樂都縣的蔬菜是西寧市場的重要供應方,現在市場需要的是標準化的生産方式,但當地蔬菜産業長期受高原冷涼氣候和菜農傳統種植方式落後等瓶頸制約發展緩慢,因此,通過信息化培訓使專家“一對多”快速直接地傳遞技術是促進農業産業化、促進農業科技服務的有效途徑。
據了解,以視頻授課培訓、課件點播培訓以及電視專題培訓為主要方式的農村科技培訓是在農村農業、醫療衛生、教育和包括戶籍管理、低保、救助等在內的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邢小方説,科技部門將在現有農牧業基本信息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地理、氣象和土壤等相關農牧業生産要素信息,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産數據庫,促進農牧區信息化建設規模化、常態化。以此為契機,青海省農業最終將實現由“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