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開啟實現中國夢歷史征程的重要時刻,我們迎來了第21屆“世界水日”和第26屆“中國水周”。
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合作”,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是“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寶貴的水資源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乎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撐。我省地處三江源頭,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是我國主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水資源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全國具有獨一無二的生態戰略地位。保護利用好三江源頭的水資源,不僅關係我省推進“三區”戰略、實現“兩新”目標歷史進程,而且還影響著流域省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問題,把水利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構建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內容,把支撐發展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全力推進以水促發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態的“大水利”格局。先後出臺了《青海省實施〈水法〉辦法》、《青海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青海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為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進一步嚴格規範,節水型社會建設效果明顯,水資源保護工作全力推進,水資源管理基礎工作不斷夯實,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明顯提高,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青海雖然有“中華水塔”、“江河源頭”的美譽,但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嚴重、開發利用的水平低等問題依然是我省水資源面臨的主要矛盾,乾旱缺水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水情。全省水資源總量雖然有629.3億立方米,但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2%,境內每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平均水資源僅為8.8萬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3,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未來一個時期,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防洪要求不斷提高,用水需求持續增長,排污壓力日益增大,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牧業“靠天吃飯”局面的任務越來越艱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與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來謀劃部署,繪製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願景。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又吹響了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號角,令人振奮,催人奮進。水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僅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決條件。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內容的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面對廣大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當務之急就是要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和切入點,全面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大力推進水生態修復等,給子孫後代留下山青、水凈、河暢、岸綠的美好家園。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從源頭上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是在更深層次、更廣範圍、更高水平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人水和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全面確立“三條紅線”體系,嚴格實行“四項制度”,著力強化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用水定額管理、水資源有償使用、水功能區管理等關鍵舉措,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水生態保護格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一、加快構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目標體系。將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及階段性管理目標逐級分解,形成覆蓋全省、州(市、地)、縣三級行政區域的水資源管理硬約束指標體系。完善用水定額指標體系,嚴格用水定額管理,提高各行各業用水的準入門檻。核定水功能區水域納污能力,明確各流域、區域水功能區污染物限制排污總量指標,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方案。
二、加快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規體系。抓緊制定節約用水、地下水管理、水資源論證管理、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建立既適應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又符合我省省情的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制度,明確責任主體和考核內容,建立考核評價體系。
三、加強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進一步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科學論證、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加快建設引大濟湟工程,通過調水總幹渠工程、石頭峽水利樞紐工程、湟水北幹渠二期等工程建設,建設引排順暢、蓄泄得當、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江河湖庫水網體系。切實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制訂主要江河水資源調度方案和調度計劃,堅持區域調度服從流域統一調度,水力發電、供水、航運等調度服從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
四、大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生態修復。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構建科學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統籌推進東部黃土丘陵溝壑區、三江源地區、環青海湖地區水保生態建設,加快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淤地壩壩係、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長江黃河源區預防保護、基本口糧田等重點水保工程建設,加大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生態自然修復和保護力度。
五、切實做好水資源節約保護。規劃建設一批農業、工業、生活等各領域節水示範工程,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産生活全過程,爭取到2015年末,各項節水指標有新的突破,流域用水效率有較大提高。加強水功能區監測站網建設,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力爭到2020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到2030年水質基本達標。落實最嚴格的飲用水源保護措施,開展黑泉水庫等三處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初步建立城市飲用水的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高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六、強化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建立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從今年起用3至5年時間,基本建立起全省重要取水戶、重要水功能區和主要省界斷面三大監控體系,保障“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可監測、可評價、可考核。進一步優化現有水文站網佈局,提高水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
七、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境內黃河流域、內陸河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加快推進城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加快完善分級管理與屬地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
八、強化水資源管理科技支撐。圍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局性、基礎性、實踐性問題,重點研究青海水資源演變趨勢、三江源區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方面重大課題。積極推廣應用水資源實時調度、各行業節水減污、非常規水利用、取用水信息獲取等關鍵技術或工藝設備。充分借鑒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先進的水資源管理和技術經驗,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與合作。
九、廣泛開展宣傳教育。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於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認可,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産生活方式。通過典型示範、專題活動、展覽展示等方式,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提高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自覺性。大力加強水文化建設,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形式,傳播水文化,加強節水、愛水、護水、親水等方面的水文化宣傳教育。(陳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