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余種“新興病毒”頻出現 大城市成“易感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08日 20時12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 劉元旭、周琳、周婷玉、潘曄)8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佈信息顯示,正在困擾長三角地區的禽流感病毒H7N9,是一種重配的新病毒。

    從埃博拉、艾滋病毒到SARS、禽流感,近30年來,20余種“新興病毒”頻頻出現。多位專家認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使生物鏈發生怪異變化,舊的病毒不斷變異,新的病毒悄然出現。

    “健康幽靈”頻襲 傳播途徑不明

    暫停活禽交易、撲殺高風險禽類、禁止活禽進城……我國多地正全力阻擊H7N9禽流感疫情。

    “H7N9禽流感是一個全新的對手,沒有明確的傳染源,也沒有明確的傳播途徑,因而也就難以切斷病毒播散途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説。

    專家認為,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多種原因,加速了SARS、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需要高度注意。

    過去30多年,有幾十種致命的新病原體産生,醫學上稱之為“新興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漢坦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尼帕病毒,以及近年出現的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都屬於此類。

    上海生態學會顧問徐宏發教授指出,自然源疾病頻頻“關照”人類,根源在於我們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規則”,才會受到自然的報復和病毒的反噬。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年鑒中曾指出,全球氣候變暖使許多病毒和病毒宿主更為活躍;城市化進程導致的森林與河流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蚊蠅大量滋生和繁衍;部分傳染疾病的再度抬頭等等,都是對環境惡化發出的警告。

    “生態疾病”加重 大城市成“易感區”

    SARS最早出現在廣東,這一輪禽流感發端于長三角地區,近年來一些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成為“新興病毒”的“易感區”。

    專家認為,這與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過度向自然擴張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問題密不可分。大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受到病毒侵襲,且傳播更具威懾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説,人迅速涌進大城市,密集度過高給環境造成更重的負擔。先污染後治理、重經濟輕環保的發展路徑,讓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邊緣化”。

    “紅色的熱島效應、灰色的霧霾效應、雜色的垃圾效應,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陷入刺眼的‘多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院士指出。

    追求口感和美味,喜歡活禽現宰現制,人畜接觸頻繁,也成為疫病傳播的途徑。據南京鴨業協會統計,南京一年加工銷售的鴨子就有1億隻,大大小小生産加工鴨子的企業有100多家。

    江蘇南通海安縣農委主任周發亞説,雖然肉雞的加工屠宰有了一定的標準化流程,但很多消費者依然喜歡到活禽交易市場購買,容易産生大量污水、糞便,污染環境。

    放慢擴張的腳步 多一點對自然的敬畏

    過度向自然索取、隨意踐踏自然,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切的忠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人們以為能隨意改造自然,其實不然。”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説,在自然面前,永遠要心存敬畏,“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王如松説,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應是發展的應有之義。經濟的發展,關鍵是適應自然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産業要轉型應,不能再純粹依賴高能耗。

    吳必虎説,工業化、城市化並非越快越好,片面追求速度、忽視質量和品質的發展後患無窮,請放慢一點向自然擴張的腳步。

    人們的生活理念和行為也需要相應調整。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等,“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應該有鮮明的生態標識,發展才能更有質量。”王如松説。

 
 
 相關鏈結
· 臺疾控部門:大陸已同意向臺方轉交H7N9病毒株
· 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回應H7N9禽流感病毒熱點問題
· H7N9禽流感病毒的食品安全預防措施
· 農業部:禽鳥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無臨床症狀
· 農業部開展家禽疫情排查和病毒監測防控H7N9禽流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