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大自然的變遷何其漫長!長江之濱,一塊圍墾的沙洲,要變成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人居環境優美的“夢裏水鄉”,又該需要多少歲月?
一位77歲老人給出的答案是:35年。在他的帶領下,一個從810畝長江灘塗上誕生的小村莊,巨變為今天年銷售380億元的“華夏第一鋼村”、連續三屆的“全國文明村”。
這位老人,就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
説了算,定了幹,咬定發展不動搖
1970年,人們在長江下游的灘塗上,“無中生有”填出一個村。地勢低窪、十澇九災,這個叫南豐公社23大隊的地方成為縣裏最小、最窮的村子。
1978年8月,吳棟材來了,帶著組織上派出的一個工作組。那年,他已42歲,人到中年。從此他在這裡紮下了根,成了村裏的“老吳書記”,開始了長達35年的辛勤耕耘。
當年冬天,吳棟材帶著全村青壯年在低窪地上挖塘養魚。“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要戰天鬥地!”挑土5萬立方米,挖塘50畝,第一年下來,社員每人分到5斤魚,魚塘為村裏掙回8000多元,社員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蘇南鄉鎮企業剛萌芽,吳棟材帶著全村一口氣辦了七八個廠……1984年,瞅準蘇南農村變富、家家蓋新房的機會,吳棟材果斷關停了這些廠,自籌30萬元辦起一個軋鋼廠。
農民辦鋼鐵廠?很多人當時感到不可思議。“銀行説,你這個廠,別説軋鋼,軋金條也不會賺錢!”銀行不貸款,部門不審批,吳棟材咬牙四處奔波想辦法,硬是把這個“農民鋼廠”辦了起來。第二年,軋鋼廠凈賺200萬元,永聯村一躍進入全縣10個富裕村之列。
2002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吳棟材積極籌措10多億元資金上馬百萬噸煉鋼項目。僅用341天時間,第一根鋼坯順利下線,永鋼集團跨入大型聯合型鋼鐵企業行列,如今位列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三十三位。
“説了算,定了幹,永聯這些年,就堅持一條:咬定發展不動搖!”吳棟才説。
經濟發展不是目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根本
2012年,永聯村民人均收入近3萬元,其中的6000多元,是村裏資本經營所進行的二次分配。永鋼集團的25%股份,屬於永聯村集體。而這個“25%”,正是在吳棟材力主下保留給村裏的。
上世紀90年代末,永鋼集團實施股份制改造。“村裏的土地都支持我們發展企業了,現在我們轉制,把群眾拋在一邊,這樣做對嗎?”吳棟材不同意完全私人持股,帶頭讓出個人50%股份給村集體,自己僅持有永鋼集團11%左右股份。這個頭一帶,永鋼集團管理層紛紛讓出部分股份給村集體。通過這25%,吳棟材給全村人栽下了棵“搖錢樹”,一年就是8000多萬元。
“城裏有的農村要有。”吳棟材勾畫的美好圖景,在全村人居住的“永聯小鎮”上變為現實。
碧水繞村,柳綠花紅……面前這片有江南風韻的“小城鎮”,其實是永聯村的集中居住區。在它四週,是高標準的小學、幼兒園,是先進的醫院,是商業休閒街,是藏書數萬冊的圖書館……
從居民小區到小學校,中間隔有一條大馬路。馬路修得很好,吳棟材卻要挖一條地下通道,再裝上自動扶梯。有人不解:“浪費這個錢幹什麼?”吳棟材語重心長:“孩子們和老人家每天都從這裡過,他們的安全重要,還是這些錢重要?”
風氣不能壞,人的素質要不斷提高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吳棟材踐行先富帶後富,計劃將周圍幾個村併入永聯。而且,“一家人不吃兩鍋飯”,新老永聯人待遇都一樣。
一些老永聯人不幹了!“鋼廠是我們老永聯辦的,憑什麼讓外人過來分著吃?”
“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並過來的鄉親要是待遇跟我們不一樣,這對他們不公平!”在吳棟材堅持下,永聯村實現了新老村民平等。
鋼廠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拉鋼材的車子排成了長隊,剛生産的還發紅髮燙的鋼材很快就裝上了車。有人排隊著急了,就買來幾條煙去找管事的人,想從中加個塞兒。有人報告給吳棟材,吳棟材馬上派人帶著那幾條煙,追了幾十里路找到拉鋼材的,把煙還給他。
農民從村莊進社區,身子進去了,思想、習慣和文化修養還差著一截距離。
於是,永聯村“文明家庭獎”設立,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對每個家庭實施考核。年終沒扣分的,發給每人1000元獎勵,頒發“金質文明家庭”標牌;有扣分的,1000元酌情扣除,“文明家庭”的牌子就拿不到了。文明風尚,也就在永聯村這種氛圍中漸漸濃厚。
科學發展不能停步,農村現代化的路還長
走“以鋼興村”道路,永聯村獲得巨大成功,永鋼集團成為永聯經濟的最重要支撐。然而,永聯村1.5萬畝土地,永鋼也就約佔5000畝,這個工業高度發展的“華夏第一鋼村”還堅持保有8000畝耕地。
“農村沒有耕地,那還叫什麼農村?”吳棟材有著強烈的土地意識,更有著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願望。永聯村8000畝耕地,以每畝1300元的標準流轉給農業合作社經營。在這8000畝上,以高科技為基礎,發展出4000畝苗木、3000畝糧食、500畝特色種養殖等現代農業基地。還有500畝土地,永聯村開發建設了江南農耕文化園,通過農業旅遊觀光成功轉身現代服務業。
為改變“一鋼獨大”局面,吳棟材從永鋼集團剝離建設、物流等板塊組建獨立公司,積極發展服務業。如今,永聯正逐步呈現鋼鐵、建設、物流等多業並舉的良好局面,重工産業正成長為永聯第四大經濟板塊。
隨著永聯各項事業的發展,建立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成為吳棟材重點思考的問題。永聯村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治理結構:永鋼集團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永聯村只通過股權關係與之聯絡;永聯村交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給鎮上,永聯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事項由政府統一提供,農民集中居住區也成立“永和社區”實現社區化管理;原來的永聯村委會,職能集中于永聯村經濟合作社,主要負責村集體資産的管理。“我們簡單地歸結為三句話:村歸村、企歸企;村歸村、鎮歸鎮;資産歸資産、管理歸管理。”吳棟材説,永聯村要做到産權清清楚楚、管理明明白白。
短評
信念的力量
“讓落後的村子富起來,讓農村人過上城裏人的生活”,樸素的信念支撐著吳棟材堅持30多年不懈發展,將一個圍墾而成的“灘塗村”變成了蘇南新農村的典範。
信念的力量,是共産黨人寶貴的精神武器。面對基礎條件差的貧窮小村,吳棟材看到的不是困難而是希望,思考的不是離開而是如何改變。領導一窮二白的村子謀發展,非有堅定信念,不足以有如今之輝煌。
個人信念只有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結合,才有力量。永聯村發展至今,吳棟材沒有止步,這離他心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還很遠。我們對永聯村的現代化飽含期待,因為吳棟材那實現農民“中國夢”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