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 朱國亮、劉巍巍)“老吳書記心好,做事公道。”在蘇州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談到村黨委書記吳棟材,村民最樂於説的總是他如何為大家著想,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
35年來,因將一個長江邊的灘塗小村建成全國都屈指可數的富裕村,這位蘇州首富村的當家人廣為人知。在村裏,這位老吳書記更因公心為民而為村民普遍讚譽。
改制:不謀私利反為民爭利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蘇南地區鄉鎮企業體制改革拉開序幕,很多集體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革轉給了個人。永聯村的支柱企業——永鋼集團同樣被上級政府要求“徹底轉、轉徹底”。
吳棟材在一些地方考察發現,私營有其好處,但也有弊端,公共建設難獲得企業支持,村民得不到實惠。一直主張共建共享的他,沒有想著為自己謀私利,堅持將永鋼集團75%的股份留給了永聯村集體。
吳棟材説:“企業全部轉給私人後,百姓就不能得到實惠,這樣的事情我不能幹。”
2002年,新一輪改制大潮又席捲而來,永鋼集團部分幹部也不同意給村裏留股份,但吳棟材咬定要與村民共建共享。
“轉制是大趨勢,但我們不能轉徹底。村民的土地都用於支持企業發展了,現在轉制將村民扔一邊,這對嗎?”吳棟材説,“我不僅是企業的董事長,更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要對村民負責。”
這次轉制中,吳棟材帶頭將自己一半股份捐給了村裏,隨後總經理和幾位副總經理也都拿出部分股份,最終為永聯村保留了永鋼集團25%的股份。
如今,1萬多永聯村民年年有分紅,家家住新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這都得益於25%的股權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資金。
有記者問吳棟材,如果只能二選一,在永聯村黨委書記和資産數百億的永鋼集團董事長之間,會選哪一個?吳棟材脫口而出:“村黨委書記。”
當家:力求一碗水端平
從最初的800多人到現在的1萬多人,從0.54平方公里的面積到現在的10.5平方公里,在吳棟材的帶領下,永聯富裕起來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先後5次將周邊村莊併入。
並村,為永聯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也實現了先富帶後富。然而,原有的永聯人有些想不通了,並村不就稀釋了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集體資産嗎?新村民貢獻少,老村民貢獻多,應該多照顧老村民。
但吳棟材這個當家人不這麼想。“並村就是要先富帶後富,走共同富裕之路,搞差別待遇不是社會主義。”他説,“如果留下一個‘尾巴’,遲早要出問題,也不利於村莊治理。”
他最終説服老村民,以每人1萬元一次性買斷他們的貢獻。從此新老村民待遇一律平等,這為這個萬人村莊的和諧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村民、企業員工和親人之間,他同樣是一碗水端平。一次,他的外甥進鋼廠沒出示證件,還和保安無理取鬧。保安將情況向吳棟材彙報後,吳棟材果斷決定:停了外甥鋼廠的工作。他説:“親戚不是不可以到廠子裏工作,但犯錯必須嚴懲。”
不僅外甥,還有妹夫、小舅子等親戚也曾受到開除、降職等處分。吳棟材不是那種“六親不認”的人,相反,很多村民説他是菩薩心腸,樂於助人,但是他堅持原則,不管是誰觸犯了規則,該處分的處分,該檢查的檢查。
公心:鑄就村莊和諧
臺上領導講講話,台下群眾鼓鼓掌,許多幹部都對此習以為常。永聯在並村後,人口規模擴大,這種開會方式也多起來,群眾樸實的聲音難免聽得少了,這成了吳棟材的一個心結。
2010年8月,從德國考察回來後,吳棟材有了新想法,“我們現在要建造一個村民議事廳!”
按吳棟材的設想,建一個環形會議廳,中間會議桌做成圓形,村民代表及幹部圍坐在一起開會,沒有職位高低之分,大家都可以發表意見。議事廳裏設旁聽席,村民可以坐在那裏旁聽或提意見。
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小村莊建大議事廳有些浪費。吳棟材不為所動。他説:“村莊是大家的,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要把它管理得讓絕大多數村民都滿意,就必須聚集全體村民的智慧,為我們這個大家庭出謀劃策。”
最終,一個投資數千萬元的“村民議事廳”建在了永聯小鎮廣場旁。開會時,村民不僅可以進去旁聽,還可以在廣場的大屏幕上看到直播,會議每項議程,每個細節,村民都能知曉。
“建議事廳不只是形式,更是倡導村務公開、透明,落實村民自治。只有做到民主、公開、透明,村裏的各項事務才能管理得更好。”吳棟材説。近些年,這位老書記通過與村民協商,立下許多規章制度。如何實現“用制度管人,按規章辦事”是他現在考慮最多的事。
如果説帶領村民致富,吳棟材靠的是智慧、務實、敢闖敢拼,那他治理村莊更多的是靠公心。
因為有公心,所以他能處處為村民著想,為村莊的長遠發展大計著想;因為有公心,他對全體村民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因為有公心,他能主動推行村民自治,讓村務更公開、更透明。
也是因為有公心,村民尊重他、相信他、跟隨他,村莊也得以富足而和諧。